1943年3月21日,36岁的江苏省江阴县人徐渊若赴任龙泉县县长。这位日本早稻田大学政治经济科毕业的高材生,曾担任过浙江大学教授,学贯中西,满腹经纶。公余同当地士绅聚谈修志一事,他深感龙泉旧志中关于哥窑的记载寥寥无几,难解考古者的渴望,有意编写专门的章节,为修志作准备。
此后,徐渊若收集研究瓷片,潜心查阅典籍,并与此道中权威人士往来交流,历久所见越多,眼界越广,兴趣也越来越浓。1944年秋,又“道出琉田,既亲历窑址,复遍观藏家珍品……”。
11月12日至22日,徐渊若每天晚上独处一室,闭门谢客,夜深人静时仍奋笔疾书,草就初稿。之后几经修饰补充,有时为一言之得,一字之疑,与各方家一日之间数次信使往来,反复辩证斟酌,不敢丝毫轻率,终于编著完成《哥窑与弟窑》一书。其为文之严谨,可见一斑。
文如其人,徐渊若为官也是谨慎节制,律己甚严,不以势压人。
在《哥窑和弟窑》一书中,记载了这样一个细节:索阅藏家青瓷之难,不可言说。原因是当时藏家藏品较多的,并不像现在这样有专门的场地和橱柜陈列展示,而是包装后堆放在箱子里。拆视后,又要重新包装,极为繁琐。若不小心,展视难免磕磕碰碰,即便微小的损坏,藏家也是怜惜不已。尤其达官贵人看中的,碍于面子,无奈又得馈赠一两件,更是有苦说不出。
徐渊若主政后,当地士民慑于过去的官威,在他提出检视藏品时,既不敢断然回绝,又恐他如法炮制,中意的就想据为己有,即使询问价格,也不敢多索,常面露难色,欲言又止。
徐渊若察觉这一流弊,开始革故鼎新,立下规矩并请周知,凡到一家,虽尽请索阅,但不轻易开口求购,如货主自愿出售,也绝不讨价还价,相信他们决不会信口开河盲目抬价。
如此一来,风气为之一变。按照徐渊若的规矩,能历览珍藏而免遭白眼,士民也将古玩源源不断送来衙内,让他一睹为快,一饱眼福。不能不说,徐渊若的人格魅力,使民众为之折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