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上济宁讯(通讯员 李坤)新一轮疫情防控阻击战打响以来,经开区马集镇市派第八批驻村第一书记迅速转换角色,从“第一书记”变身为“抗疫先锋”,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全身心投入到疫情防控之中,以实际行动践行初心,为党旗增辉,为党徽添彩。
“村里的老人没有进行核酸检测,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他们不会用智能手机,对防疫知识不了解……”。
戏楼村,坐落于马集镇政府驻地西南侧三公里处,全村共有930户,2700多人,是马集镇人口最多的一个村,其中,老龄人口占了很大一部分。李坤深知老年人核酸检测的重要性,他采用的办法最简单,也最有效,对出门不方便的老人一户一户敲开村民的家门,一个一个去科普疫情防控和核酸检测的重要性。
挨家挨户走访面对面教防控
疫情期间,对如何做好全村的防疫工作,有效组织村民及时完成核酸检测和注射疫苗,是当前要完成的重要任务。
李坤和村支部书记王广军同志决定组织村委和村先进党员成立疫情防控小组。白天,严格落实入村亮码、测温、登记工作,全覆盖排查有无重点人员返村、村民是否去过风险地区,叮嘱大家一定要做好防护措施。清点长期储备的酒精、84消毒液、口罩、测温枪、防护服、帐篷等防控物资,以便应对紧急情况。通过广播不间断宣传,提高村民防控意识。
傍晚,“敲门行动”拉开,我们分成两队挨家挨户走访、宣传疫情防控和疫苗接种的相关政策。“既然他们没有办法通过网络了解信息,那我们就面对面沟通宣传。”不仅做宣传,为了方便行动不便的老年人,村里还组织了车辆,专门接他们到核酸检测点检测和镇卫生院接种疫苗,完毕后再将他们安全送回家中。
在全员核酸检测预登记工作中,我们村“两委”发挥知识能力所长,开展核酸检测预登记宣传普及,进门入户帮助村民“手把手”录入信息,重点帮助村里老年人和对智能手机使用不熟悉的特殊群体进行预登记,逐户上门宣传,逐人帮助信息登记,切实做到“全覆盖、无遗漏、信息准、效率高”。
经过我们的不懈努力,目前戏楼村930余户村民已经实现核酸检测及接种疫苗情况排查全覆盖。除了具有特殊病史不能接种的人群之外,村中已有600多位60岁以上的老年人完成了新冠疫苗的接种和核酸检测。
村志愿者服务队助力疫情防控
我们村在家的学生志愿者们身穿志愿马甲,穿梭在村里的街巷中,一个个红色的背影,温暖着村庄的每一位村民……
“大叔您好!进入村庄请您扫下这个场所码。”在村入口处,就读于经开区高级中学的张文娜和嘉祥职业高中的张泽宁姐弟俩正在熟练地帮助村民操作手机填写登记信息。
谈起参加志愿服务的初衷,张文娜告诉我:“因为疫情的原因,无法返校上学,听说村里招募志愿者参加疫情防控值班,我就报名参加了,正好利用假期时间,为村里出点儿力,虽然我的能力有限,但只要我们共同努力,一定能取得疫情防控的胜利。”
入了一户又一户,走了一家又一家,志愿者们都要耐心地进行信息登记。春寒料峭,凛冽的风吹在他们映红了的脸颊,但是没有一个人叫苦,更没有一个人懈怠,所有工作都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落实民意“5”来听,开展“敲门”行动
驻村以来,戏楼村第一书记李坤又结合落实民意“5”来听,开展“敲门”行动,参加检查岗值班值守、外来人员排查管控和全员核酸检测等工作中发挥积极作用。为进一步细化共工作措施,第一书记和镇街“网格员”一起到村认领岗位,熟悉民情,坚持第一时间到位、第一时间部署、第一时间响应,为疫情防控工作筑起“铜墙铁壁”。
坚持“网格化+大数据”摸排核查严防输入。针对村较分散的情况,以“村党支部+包村干部+志愿者”三位一体为主轴,将全村7个村民小组划分为4个“网格片区”,实行包组到户落实网格化管控,排查中高风险地区入(返)村人员。同时主动参与乡、村两级疫情防控流调溯源工作,对大数据排查出来的人员逐一电话核实追踪、掌握行程轨迹,确保第一时间找得到、管得住、控制好,严格落实“应隔尽隔”。
在全区疫情防控紧张关键阶段,有人逆向而行奔赴前线,有人携手战斗保卫家园。经开区马集镇驻村第一书记守初心、担使命,把疫情防控作为当前压倒一切的重大政治任务,在危急关头、危险时刻冲在前、干在前,构筑起联防联控的严密防线。驻村第一书记们挺身而出,一个个战斗堡垒巍然矗立,鲜红的党旗在防疫一线高高飘扬,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和保障经济社会发展贡献“第一书记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