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上午,市委宣传部举行“善行济宁”主题系列记者见面会——最美志愿者典型专场,三位典型代表与记者见面交流,讲述他们无私奉献、助人为乐、积极向上的先进事迹以及背后的感人故事。
孙辉:让志愿服务更贴近群众需求
孙辉,一名致力于推动志愿服务规范化、常态化的志愿者,现任任城区济阳街道社会组织服务中心主任、济宁市青年志愿者协会会长。
从一开始从事民政工作帮扶困难群众,到如今担任社会组织和志愿者团队负责人,孙辉的公益事业已走过20个年头。2016年,他发起成立了济阳街道社会组织服务中心,并成为全市首家5A级街道层面的枢纽型社会组织。在推动社会服务的同时,协会还致力于推动“社工+志愿服务”工作方面的发展,让志愿服务更专业化,让志愿服务更贴近群众需求,让志愿服务更有序发展。
“我们组织发起‘爱上门’扶老助残等志愿服务项目10余个,以居民群众需求为导向,整合资源,深耕社区。培育社区志愿服务队伍104支,街道常态参与服务的志愿者1800多人,并承接了任城区、济宁高新区希望小屋的常态志愿服务工作。”孙辉介绍说,通过专业介入,社会工作的组织能力和服务日趋精准化,在开展服务的同时,还能为志愿团队增能赋能,和更多的志愿者组织携手成长。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群众对志愿服务需求的改变,很多“普惠式”的志愿服务已经不能满足和适应服务对象的需求和社区发展。其中,有的特殊家庭和服务对象需要较为专业的服务,类似瘫痪病人更换尿管、高龄老人的上门理发修脚等。社区服务则更需要开展组织性较强的服务活动,需要有组织和整合资源能力的志愿者,像文艺骨干、组织和评判社区自治性体育比赛的志愿者等。“两年间,我们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在城乡20多个社区争取并实施暖心港湾、爱上门、爱的守护、快乐驿站等项目,动员和联合46家社会组织和公益力量参与,开展公益活动300多场次,精准服务特殊家庭89户次。下一步,我们将会在‘社工+志愿服务’方面继续探索,搭建好平台,推动志愿服务专业化、项目化发展。”孙辉说。
马怀程:携手泗水微公益走过80万公里
马怀程是县派泗水县微公益协会党支部第一书记。2015年10月,马怀程成为了一名志愿者,2018年12月作为第一书记入驻协会,负责协会的党建、协会与基金会对接、协会项目运营。
“我和协会志愿者用了5年10个月的时间,累计行程近80万公里,走访全县596个村庄7000多个家庭。”马怀程向记者介绍了协会的工作情况,目前,该协会已为符合资助条件的少年儿童建立了详细的帮扶档案,服务模式从传统的单纯经济助学转变为按照孩子实际需求提供针对性的服务,并常态化开展爱心助学、温暖小屋、带你看世界、微爱妈妈、暖冬行动等全方位、精细化的帮扶活动。
在谈及党建和志愿服务两者之间的关系时,马怀程回答说:“作为泗水县微公益协会的第一书记,我认为在党建和志愿服务之间,党建是要引领志愿服务的。”据介绍,协会于2017年5月12日成立党支部,在册志愿者186人,党员占比70%。党支部定期开展支部活动,坚持“党建带会建”,坚持每周五例会不动摇,强化思想意识,使协会成员紧紧围绕在党支部周围。在“第一书记”和“党建指导员”的指导下,协会充分发挥党员志愿者模范带头作用,带领全体志愿者推动各项工作平稳发展。同时,协会党支部推出“党建+公益”主题党课活动,通过召开公益主题党课,到协会帮扶孩子家中实地走访了解,了解家庭困难孩子的需求,帮助孩子解决实际困难,以满足一个小心愿等方式,将主题党课内容落到实处。
闫伟:发挥民间公益救援组织灵活机动的优势
闫伟,济宁市蓝天救援协会会长,长期从事公益活动,致力于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最早接触公益活动是在2010年,甘肃舟曲发生泥石流,我与灾区学子结对进行一对一帮扶。2014年,我加入济宁慈善总会义工三团,参加社会公益宣传、义务劳动、照顾老人与儿童、自愿清理社区卫生死角等公益活动。2017年,由我组织成立济宁蓝天救援队,截至目前在全市各县区均已建立救援队伍,现有队员500余人。长期活跃在救援一线。”闫伟介绍说。
近年来,民间公益救援组织在各种救援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闫伟认为,与官方力量相比,民间公益救援组织在救援过程中具有灵活性、机动能力强的特点。“在无线互联的时代,求援信息往往是碎片化的。在灾情严重、受灾面积大、受灾人员多的情况下,民间公益救援组织作为补充,逐渐受到了公众的认可。比如去年河南发生特大洪水灾害,我们接到灾情指令,连夜组织第一批23名队员携带冲锋舟等救援装备赶往郑州,后续又派出了第二梯队、第三梯队,连续救援10多天,转运受灾群众数千人。”闫伟说。(记者 万德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