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吧管理是文化安全的重中之重,更是社会的热点、焦点、难点。济宁市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支队着眼于呵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创新网吧监管模式,强化事中事后监管,深化网吧市场规范化建设,提升市场监管效能,坚决捍卫网吧市场秩序,从四项重点工作入手,全面实现“四个突破”,全市网吧市场经营总体呈现出规范有序的良好局面。
建章立制,在落地生根上实现新突破。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和工作实际,市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支队统一制作了《网吧经营管理制度》《卫生管理制度》《消防管理制度》等网吧经营单位规章制度,把《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等各种证照合并一起,统一上墙。制定了一套执法人员工作检查法,即一查经营许可证,看证件是否齐全、是否悬挂整齐;二查上网对象,看是否有未成年人进入,是否如实核对登记上网消费者的有效证件;三查上网内容,看是否存在不健康内容,是否传播、下载法律法规禁止内容,是否有违规游戏;四查制度建设,看是否在显著位置悬挂张贴“未成年人禁止进入”“12345”举报电话标识牌,是否建立场内巡查等制度;五查安全设施,看消防器材、安全通道是否符合要求,消防制度是否落实等;六查管理软件是否安装到位。
监管市场,在务实高效上实现新突破。坚持监管和服务并重,进一步探索互联网上网服务行业发展新模式,促进全市互联网行业转型升级。转型升级工作突出政府引导作用,指导网吧改善上网服务场所环境,鼓励上网服务企业拓展经营范围。另外,重点监管城区学校周边及城乡结合部的网吧,在两节、两会、寒暑假、中高考等重点时间段,坚持每天、每时都有执法人员进行巡查,对重点监管对象不限次数、不固定方式检查。努力做好网吧等文化经营场所安全生产工作,严格落实“一岗双责”有关规定。在疫情防控特殊时期,第一时间关停了全市网吧。支队和各县(市、区)成立了疫情防控工作检查组,每天全覆盖、全天候巡查。全市目前共出动执法人员5650人(次),检查网吧6215家(次),发现问题205个,查办案件86起,有力维护了文化场所疫情防控工作安全。
有机结合,在执法效能上实现新突破。做好“双随机、一公开”与黑名单结合。继续实施文化市场经营主体分级分类管理,完善文化市场主体和执法人员双名录库,继续推行随机抽取检查对象、随机选派执法检查人员,抽查情况及查处结果及时向社会公开的“双随机、一公开”工作模式。坚持疏堵结合,在全市开展了联合学校、学生和家长的活动,主动做好思想疏导工作,营造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多次开展宣传活动,引导广大青年学生自觉抵制网吧诱惑,坚决远离网吧。做好网上与网下结合,加强执法人员和网吧业主间的交流沟通,各县市区建立了微信网吧交流群、QQ网吧工作群,进行学习交流,宣传法律法规,并引导网吧经营者树立守法经营、规范经营、安全经营的理念。
创新机制,在部门联动上实现新突破。在全市实行“网定格、格定责、责定人”的网吧市场监管模式,对网吧市场分区划片,明确各片区文化执法人员、文化市场义务监督员、片区警员、网吧管理员、镇街网格员等“五位一体”监管责任人,并将监管人联系方式等公布在网吧公示栏内。强化主管部门力量,发挥“执法人员”主导作用,挖掘“义务监督员”力量,发挥基石作用,发挥行业自律作用,加强“网吧管理员”自我管理和监督。定期召开网吧业主会议,积极开展《文明上网自律公约》《文明经营公约》倡议活动,签订《承诺书》《责任书》,并积极组织开展文化市场文明经营单位、星级单位评选表彰等活动。突出部门联合执法,实行联席会议制度,打破了部门之间、区域之间在执法权限、管辖分工上的隔阂,突出对违法经营的追根溯源,增强了执法效能。发挥“网格员”作用,主动做好末梢管理。将网吧巡查工作纳入网格化管理,鼓励网格员积极参与,提高社区基层对网吧的巡查能力,增加巡查覆盖面和频率,规范行业经营。(记者 李允 通讯员 徐亚飞 杨仕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