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热点大图
  • 头条
  • 今日关注
  • 济宁城事
  • 25楼会客厅
  • 时政要闻
  • 今日热点
  • 济宁经济
  • 视听济宁
  • 图说济宁
  • 文化周末
  • 民生新闻
  • 公安交警
  • 今日时评
  • 健康生活
  • 本网独家
  • 精彩专题
  • 本网出品
  • 数字报
  • 县区之窗
  • 今日关注
  • 济宁城事
  • 时政要闻
  • 县区之窗
  • 济宁经济
  • F25客厅
  • 今日热点
  • 视听济宁
  • 央媒看济
  • 本网独家
  • 今日时评
  • 精彩专题
  • 房产 车市
  • 文化周末
  • 财经 旅游
  • 圣地摄影
  • 通讯员
  • 济宁论坛
  • 数字报
  • 掌上济宁
主页 > 今日热点 >
让“云祭扫”成为疫情防控形势下新风尚
2022-04-01 来源:闪电新闻
  • 作者:编辑:李木木
  • 又是一年清明时,春风落日寄哀思。清明是广大群众寄托哀思、缅怀先人的传统节日。近日,山东省民政厅、省文明办联合发出《“文明祭扫、平安清明”倡议书》,号召广大党员干部要成为移风易俗的倡导者,积极向亲朋好友和身边群众宣传疫情防控政策,弘扬厚养礼葬、孝老敬亲、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

    慎终追远,不忘先人。清明祭祀扫墓,缅怀故去亲人一直是老百姓心中根深蒂固的“仪式感”,这也是清明节流传至今的传统习俗。但今年则要高度警惕疫情反弹的风险。在3月17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各地区各部门各方面要深刻认识当前国内外疫情防控的复杂性、艰巨性、反复性,进一步动员起来,统一思想,坚定信心,坚持不懈,抓细抓实各项防疫工作。这一轮新冠肺炎本土疫情呈现点多、面广、频发的特点,我们需要把防控意识的发条拧得更紧,以最严厉、最果断的措施织密织牢防控这张网。树立全国“一盘棋”思想,从大局出发,避免因线下祭扫聚集而产生“感染风险”。我们要让清明随“云”而起,因时而变,顺势而为,让清明节过得更“清明”。

    清明祭扫的真谛是思念先人故事,传承先人精神。我们只要能够把握住这个真谛,那么,仪式感完全可以推陈出新,走向现代化,不必“拘泥于形式”。我们用更现代化,更进步,更文明的仪式“云祭扫”来悼念先人,一样能表达内心最深层次的情感。一方面,可在家中通过微信群、敬献鲜花、书写寄语等低碳祭扫方式进行祭奠。另一方面,可以通过“云祭扫”的方式,进行献“花”缅怀亲人。将祭祀扫墓的方式由线下转为线上,不过是形式的变化,没有改变其精神内涵。所以,这也应是最值得推崇的一种方式。思想上不能松口气,行动上更不能缓缓气。清明期间我们要坚决杜绝麻痹思想和侥幸心理,守土尽责落实好清明祭扫期间的疫情防控、交通疏导、秩序维护等工作,把重点放在预防上,加强预判预警,未雨绸缪,切实提高风险治理能力。

    扎实做好清明期间疫情防控和安全祭扫工作,不光是党和政府及相关部门的“分内事”,也是全国人民该守好的“责任田”。一方面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不仅要带头落实疫情防控要求,更要守土有责,压实责任,确保清明期间“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终端见效,全力守护好人民群众清明祭扫安全。另一方面,我们普通老百姓也当守好自己“岁月静好”的日子。因为清明节的目的不仅是怀思逝者、缅怀先人、寄托哀思、上坟扫墓,更在于规范人伦秩序、促进家庭和睦、培育下一代道德修养、凝聚社会共情。非必要不出门,“宅”家也是为国家做贡献,不妨趁此时机,珍惜与家人在一起的时光,珍视这弥足珍贵的相聚,用“云祭扫”的方式让文明春风吹开更美的花朵。(陶玉)

    相关新闻
    济宁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 济宁日报社 联合主办
    鲁ICP备10208553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许可证编号:37120180009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本网举报电话:0537-2343210 举报邮箱:jnrbs@163.com
    济宁报业传媒集团有限公司 东方圣城网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Copyright © 2021 www.jn001.com
    鲁公网安备 3708020200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