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热点大图
  • 头条
  • 今日关注
  • 济宁城事
  • 25楼会客厅
  • 时政要闻
  • 今日热点
  • 济宁经济
  • 视听济宁
  • 图说济宁
  • 文化周末
  • 民生新闻
  • 公安交警
  • 今日时评
  • 健康生活
  • 本网独家
  • 精彩专题
  • 本网出品
  • 数字报
  • 县区之窗
  • 今日关注
  • 济宁城事
  • 时政要闻
  • 县区之窗
  • 济宁经济
  • F25客厅
  • 今日热点
  • 视听济宁
  • 央媒看济
  • 本网独家
  • 今日时评
  • 精彩专题
  • 房产 车市
  • 文化周末
  • 财经 旅游
  • 圣地摄影
  • 通讯员
  • 济宁论坛
  • 数字报
  • 掌上济宁
主页 > 今日热点 >
伟大变革|“藏粮于海”的故事
2022-03-30 来源:新华网
  • 作者:编辑:李一立
  • 海洋是高质量发展战略要地。山东陆地海岸线约占我国的六分之一,海洋资源丰度指数居我国首位。

    依海而生,向海而兴。海洋渔业大省山东,近年来以创新之智、转型之心、科技之手,建设海洋牧场,囤实蓝色粮仓,提升海洋科技驱动力,用来自海洋的优质蛋白不断满足国人的“饭碗”。

    山东半岛人与海的故事,见证着新时代“藏粮于海”的生动实践。

    66岁的中国海洋大学教授董双林有个夙愿:在我国的海里规模化养殖三文鱼。

    让鲑鳟冷水鱼类在我国较温暖的海域存活,一直是个难题。经过多年寻找,学者发现,在山东日照以东有一处黄海冷水团,水质适合此种鱼类生存。

    2011年开始,董双林和他的团队走上科研攻关之路,研发出不少“黑科技”。“通过注水注气,养殖设备采用‘沉浮机制’:夏季表层海水过热时,可下沉至深处的冷水团;秋季表层海水适宜时,可上升至水面。水温难题破解了。”董双林介绍,加上鲨鱼防护、鱼鳔补气、死鱼回收、鱼群监控等自主技术的保障,我国在温暖海域养殖冷水鱼类实现了重要突破。

    看到黄海海域“深蓝1号”智能网箱一条条近10斤重的三文鱼长成收获的情景,董双林不禁眼角湿润。

    在黄海海域的“深蓝1号”网箱,养殖工船在收获三文鱼(无人机航拍)。彭照军摄

    如今,我国用海洋科技“养出”的三文鱼,与国外主产区相比,成鱼快、品质优、病害少、人工与物流成本低。水温适宜的前提下,每年可收获30万条成品三文鱼,产量超过1500吨。

    中国船舶武船集团青岛北船重工高级工程师杨慧勇说,未来海洋渔业将继续聚焦高精度检测设备和专用设施研发等“卡脖子”问题,融合应用养殖技术和物联网技术,在深远海实现养殖集约化、装备化和智能化。

    “不远的将来,望洋兴叹的场面会越来越少。”他说。

    深海之中,矗立着一座座巨大的“海中城堡”,只需数人操控,便可实现智能运行。这种被称为海洋牧场的“蓝色粮仓”,在山东近远海,省级以上的达到129座,国家级的已达59座。

    凝聚着海工装备行业工人智慧的智能网箱“经海004号”,近日在山东烟台长岛综合试验区南隍城岛海域投运,用于养殖许氏平鲉等商品鱼类。

    这一设备出自烟台中集来福士公司。近年来,这家海上钻井平台生产企业开始用海工装备制造技术,研发制造海洋牧场专用设施。

    位于山东烟台长岛综合试验区南隍城岛海域的深海智能网箱“经海004号”。(图片由采访对象提供)

    中集蓝海洋科技有限公司技术部经理刘富祥说,“经海系列”深远海智能化网箱有效养殖容积达7万立方米,单体网箱年产渔获600吨到700吨,而如此大的海洋牧场设施,也只需4名工人进行管理。

    在深远海“养鱼”,不再遥不可及。专家介绍,依托海洋牧场装备,传统的近海网箱养殖产业已经走进深远海,实现了规模化、生态化、智能化,海产品养殖的产量和质量双双提升,不断满足消费者对海洋美食的需求。

    记者:栗建昌、张武岳、王阳

    相关新闻
    济宁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 济宁日报社 联合主办
    鲁ICP备10208553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许可证编号:37120180009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本网举报电话:0537-2343210 举报邮箱:jnrbs@163.com
    济宁报业传媒集团有限公司 东方圣城网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Copyright © 2021 www.jn001.com
    鲁公网安备 3708020200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