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星新村派出所创新探索精细化基层警务新模式
今年以来,济宁市公安局市中区分局红星新村派出所对标精细化警务标准,坚持“靠前一步、主动作为”警务理念,践行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结合辖区社会治安特点,强化警民联动,优化工作机制,积极探索“1+3+N”矛盾纠纷防范化解新路径,努力实现“矛盾不上交、化解在社区”的工作目标。
强化警民联动 源头排查预警
坚持精细化管理工作标准,深入推进社区警务与社区基层网格化治理体系深度融合,升级矛盾纠纷群防群治新格局。一是做实警网融合。以创建“枫桥式公安派出所”活动为契机,探索实施“1+3+N”新机制,即1名社区民警、3名社区、治安辅警及若干名社区居委委员、网格员、治安积极分子等共同开展社区警务工作,筑牢了工作根基,实现了社区警务与网格化管理联动联勤、融合协作。二是做实联动摸排。整合楼长、小区物业、业主委员会、单位保卫处等社会力量,建立了6支、60余人的群防群治队伍,围绕感情纠纷、邻里纠纷等类问题,对辖区的社区、居民楼、商务楼、商业街进行全方位走访摸排,今年以来,共摸排各类矛盾纠纷50余起,并因事施策及时予以稳控,有效避免了民转刑,甚至恶性案事件的发生。三是做实预警研判。对发现的矛盾纠纷逐一汇总建立台账,认真开展研判分析,结合各类警务平台等大数据优势,采取“传统+信息化”方法,关联比对确定重点关注的警情和事项,先后向分局及街道、社区预警8起,从源头上防范了矛盾升级酿成事端。
强化主动作为 多元调处化解
坚持民意导向、警务前置,进一步完善“1+3+N”矛盾纠纷联防联调工作机制,真正掌握了化解工作主动权。一是打造警民联调特色品牌。与蒋林、后铺、红星三个社区共建了为民调解中心,成立由社区民警、警辅人员、网格员、社区村委中的老党员、老干部和治安积极分子组成的调解小组,在矛盾纠纷调解具体工作中注重发挥邻居的参与热情,实现了“警民联调、和谐共创”。二是积极争取街道部门联合。主动将警务工作融入服务党委政府中心大局,围绕房屋租赁纠纷、邻里纠纷、项目工程纠纷等民生问题、社会问题,积极争取街道支持,加强与综治、信访、城管、民政等部门的协作配合,提前介入调处,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初始阶段。3月1日,科苑路一家沿街门店因装修产生噪音与临街小区居民发生纠纷。社区民警及辅警立即联合社区、城管等部门上门开展工作,对双方进行法律法规宣传和耐心劝导,及时制止了双方冲动行为,防止了该矛盾演变为治安案件,赢得了居民群众的好评。三是主动源头化解。坚持“民有所呼、我有所应”理念,聚焦110接处警、12345热线等群众反映诉求,办好小案件、调解小纠纷、消除小隐患、解决小难题,努力把矛盾化解在基层,把社会隐患消除在萌芽阶段。
强化宣传引导 防止形成问题
日常工作中,本着防范在先的原则,强化对辖区广大人民群众的宣传引导,有效地防止了各类矛盾纠纷发生扩大。一是坚持“四进”宣传。按照“1+3+N”新机制的要求,采取发放宣传单、开设法制讲座等方式,进小区、进单位、进家庭、进商铺,面对面宣传政策法律法规,教育引导群众依法据理表达诉求、维护合法权益,先后开展宣传活动50余次。二是坚持开门纳谏。组办警营开放日、警民恳谈会、向群众报告等活动,邀请社区居委、行业、群众代表到派出所参观座谈,意见建议,有针对地改进接处警、案件办理、治安管理等工作,提升派出所消除小隐患、办理小案件的能力。三是坚持跟踪回访。建立“一事一回访”制度,对于已调处的矛盾纠纷,紧盯后续进展确保执行到位,同时加强事后的宣传引导,形成工作闭环,提升了化解矛盾纠纷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