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爱华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可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历史影响和现实价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必须世代传承的文化命脉、文化基因,也是我们坚定“四个自信”的深厚基础。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要从青少年开始抓起.这是学校家庭社会共同的责任。那么,学校撬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着力点在哪里呢?工作实践中使我们认识到,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要重视利用古诗等语文教学打开孩子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之门,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从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视角,以赓续中华文脉的崇高使命和责任,以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高度,上好古诗词课程。
具体说来就是启发想象,让少年儿童感受古诗的画面美;披文入情,让少年儿童领悟古诗词的意境美;探求意蕴,让少年儿童理解古诗的哲理美;反复吟诵,品味古诗的语言美等等。让孩子们在古诗中品味语言美,理解古诗的思想内容和写作艺术,提高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对于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青少年是实现美丽中国梦的希望,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和弘扬者。所以要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文化创新和发展,必须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少年儿童心中生根开花发芽结果。
除了学校自身教育而外,还应配合家庭担起共同教育责任。家庭是青少年人生的第一课堂,父母是第一任老师。营造良好家庭氛围,使青少年通过日常的言行、举止、思想、文化、习俗、节日等具体形式的耳濡目染,从小便能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将传统文化中诸如孔融让梨、悬梁刺股、自强不息、和谐为贵、劝善抑恶、见义勇为等传统美德渗透进青少年的言谈、举止、思想、价值取向、思维方式之中,可内化为他们的精神品质,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真正成长为具备“良好的心理”“健康的个性”“健全的人格”等综合素质的一代新人。
引领青少年到社会生活中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拓展青少年学习传统文化的空间,网络、多媒体、影视、动漫等媒体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只有激发青少年探索的兴趣,使他们真正地认识和体会到传统文化与他们息息相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才会真正在他们身上产生作用力。因而,传统文化教育应与学校的课外活动相结合,与青少年的精神、人生发展需求相结合,诗歌朗诵、演讲、表演、知识竞赛、手工制作、辩论赛等活泼新颖的形式亦是传统文化教育的有力补充。
实践证明,只有在青少年的心中浇灌“精神”的养料,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浸润心灵,才能将广博深厚的民族精神植根于心,并付诸于行动和实践,如此,优秀传统文化才能更好地助力中国梦的实现。
(作者单位:济宁市明珠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