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印江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好干部不会自然而然产生。成长为一个好干部,一靠自身努力,二靠组织培养。从干部自身来讲,个人必须努力,这是干部成长的内因,也是决定性因素。” 由此可见,“德”的养成与干部自身修身立德密切相关。习近平总书记历来重视领导干部修身立德问题,认为崇德修身是党员干部做人做事的前提。为此,2018年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重庆代表团审议时,他明确提出:“领导干部要讲政德。政德是整个社会道德建设的风向标。立政德,就要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涵养政德是一项系统工程,党员干部政德的实践既要从修身主体出发,又要重视外在约束,个人修德主动性和外在制度约束力共同推动道德的践履。
夯实学以修身的“压舱石”。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学习,善于学习,党的历史就是一部在学习中不断前进的历史。《论语》开篇便是“学而时习之”,苏东坡诗云:“腹有诗书气自华”。涵养政德、锤炼党性建立在读书学习的基础之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各级领导干部要勤于学、敏于思,坚持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以学益智,以学修身,以学增才。”涵养政德要求领导干部要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读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著作,汲取理论营养,奠定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党性修养;读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以史为鉴,从党史中赓续共产党人的精神血脉,从历史中汲取丰富的修身智慧;读古今中外优秀传统文化书籍,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
把好慎独慎微的“自律关”。修身践德,必须做到慎独慎微、洁身自好。儒家将“慎独”视为修身立德的重要环节,提出“君子必慎其独也”的修德践德路径。古语云“祸患常基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慎独慎微是锤炼政德修养的“第一道防线”,最考验人的道德定力和修养境界。这就要求要求党员干部在独处时、细微处依然能够保持清醒的政治定力和清正廉洁的思想作风。纵观那些因贪腐落马的官员,无不从细微处、无人时开始。无数事实证明,小节不拘,则大德有亏;独处不慎,则祸乱自招。坚持慎独慎微,才能坚守道德底线,本分做人,清白为官,始终牢记职责使命,投身于为人民服务的实践之中。
强化制度保障的“紧箍咒”。制度是确保党员干部为政之德落实落地的刚性约束,是思想建党的深化和巩固,具有根本性、稳定性、长期性的特点。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紧密结合”的重要论断,并指出要“坚持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同向发力”。近年来,党内法规体系不断健全,构建了以党章为核心的党内法规体系,先后出台《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等党内法规,从组织培养、纪律约束、选人用人等方面,全方位、体系化构建了党员干部政德修养的法规大厦。强化干部政德修养,需要继续贯彻全面从严治党总要求,不断完善管党治党的各项法规政策,继续为党员干部修身立德铸就坚不可破的长河大堤。
完善考核激励的“指挥棒”。考核是加强全面从严治党、激励干部担当作为的重要抓手。北宋历史学家司马光认为“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德是评价官员的第一标准。无论是考核干部的“德能勤绩廉”标准还是《党政领导干部考核工作条例》,都将德放在首位,要求以“德才兼备、以德为先;事业为上、公道正派;注重实绩、群众公认”为依据,全面考核领导干部政治品质和道德品行。提升党员干部政德修养水平,就要继续严把德才标准,“把敢不敢扛事、愿不愿做事、能不能干事作为识别干部、评判优劣、奖惩升降的重要标准”,助力广大干部涵养讲政德、重担当的品格,让有德者有“得”、有为者有位。
(作者系济宁干部政德教育学院党委委员、纪委书记、市监委驻济宁干部政德教育学院监察专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