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家雷
时隔多年,偶然机会我又重读了上个世纪的短篇小说《华威先生》,这是我国著名作家张天翼先生在1938年发表的。这篇讽刺小说很有意思,至今仍然有常读常新、常悟常进的感觉,小说的主人公叫华威先生,在今天的社会中仿佛还有他的影子。
华威先生是一个抗战时期国民党文化官僚的典型形象,虚伪庸俗,极其浅薄却又自命不凡。在全国人民抗日热情高涨之时,他也跟风赶时髦,把自己打扮成一个抗战积极分子,他一边诉说着自己“不怕吃苦”,一边却不停地叫喊着“忙”,时时处处装着很忙的样子,什么事都要蜻蜓点水地“插上一杠子”,但实际上他“什么具体的抗战工作都不干”。他的“忙”纯属是装出来的,煞有介事地到处参加一个个活动,装模作样地讲上几句毫无用处又“永远正确”的废话,然后就是追风赶月地忙于“不是别人请他吃饭,就是他请别人吃饭”了。
如今你我周围还有不少“华威先生”的身影。现代社会,知识与技术都在不断更新迭代,快节奏已成为生活的主基调,来去匆匆是社会的常态。应该承认的是,有的人是真忙,忙的是正事、好事、善事,忙的有成效,忙的有意义,忙的有条不紊,这种人的忙是社会的正能量,是向上向善向好的“生力军”。但有些人就不一样了,尽管看起来整天东跑西颠,上蹿下跳,老是处于亢奋状态,实质上却东一榔头西一棒槌,沉不下心来,像那位“华威先生”一样畅游在人欢马叫的热闹场面上,沉浸于“表演”之中难以自拔,显得很“忙”,其实忙而无序、忙而无效、忙而无功、为忙而忙,甚至陷入了越忙越乱、越乱越忙的陷阱。今天走东家,明天串西家,看上去火烧猴屁股,好似整天忙的要命,累的要死,其实回头一看,一地鸡毛,两眼空空。这种人如果不立即改正,恐怕对社会、对个人来说,都是一种极大危害。
平庸的人连平庸的方式往往都是一致的。
这种人计划性差。他们对一个时期的工作、学习、生活没有明晰的目标,没有合理的安排,做事不分主次,张弛无度,没有章法,不懂取舍,不知进退,遇到什么事就应付什么事,心中缺乏定力。疲于“救火”,疏于“防火”。无聊的事项占据了主要精力,而重要的事,关键的事,牵动全局的事,特别是防患于未然的事,反而被忽视。事前没准备,做事无重点,没有沉淀思考的过程,什么都是半生不熟,得过且过,如随风飘起的蒲公英,飘到哪里算哪里,“哪里黑了哪里住”。
这种人缺少时间统筹观念。大好的时光没有安排到最重要的事情上。如同无头苍蝇,一会儿干点儿这,一会儿忙点儿那,乱飞乱撞,六神无主。时间碎片化,“白天沿街喝茶,夜里点灯剥麻”。老是想在领导和众人面前表现出勤奋敬业的形象,于是就装“忙”,无事忙。习惯于简单的问题复杂化,低水平地重复做着肤浅的表面文章,明明一个电话就能解决的小事情,非得要加班熬夜,洋洋洒洒地写文章,一本正经地开大会。把一件平平常常的事分成若干项,每项都拉长、加粗、增加程序,“鸡毛”变成了“令箭”,小问题就成了大事情,工作就拖延到了八小时之外。实质上,这种表面上光鲜亮丽的“忙”是无效的“勤奋”,辛辛苦苦地做无用功,并没有实现自我积累、自我提升,白白浪费了时间,毫无价值,只会给社会添乱找麻烦,给自己增加无谓的负担,甚至还损害了身体健康。很多时候,文山会海就是这样造成的。
这种人还极要“面子”。喜欢风头浪尖的感觉,什么场合都想成为“主角”,什么事情都要掺合,什么时候都少不了他。到处胡吹乱嗙、夸夸其谈、哗众取宠,整日里做着惊艳崛起的美梦。表面上人缘好、名气大,看似个热心肠的“杂家”,不论什么方面,天文地理、人文历史、自然科学、宗教艺术乃至明星八卦,涉猎领域没有边界,说什么都“明白”,好像没有他不知道的,莫名其妙地过度自信,自我感觉良好,到处凑热闹、蹭热度,刷存在感。殊不知人的精力、时间是有限的,这种大杂烩似的所谓一知半解的“知识”,其实就是为填补“空虚”而装点门面的“绣花枕头”。到头来,面子重于里子,形式大于内容,专业知识没有增长,本职业务没有提升,水平能力只是原地踏步走。纯属“死要面子活受罪”。这种除了业务不精不专,其余都“懂”的人,是不具备核心竞争力的,迟早是会被边缘化的。
“忙”这个字很有意思,拆分开就是“心”和“亡”,“心亡为忙”。一旦心乱了,就很容易陷入“盲目”,盲目再加上忙碌就会身心俱疲,劳而无功,就是碌碌无为。这样的“忙”,导致把本来干很有意义事业的主人,变成了碎事、琐事、烂事的奴隶。
人与人之间的差距往往是在不知不觉中拉开的。
(作者系济宁市国资委党委书记、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