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长利
2013年11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曲阜发出“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号召,提出“四个讲清楚”的重大课题,阐明了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大方针。习总书记关于文化“两创”的论述,为我们传承和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指引了前进方向。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明确提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再次强调必须坚持“两个结合”。“两个结合”既是理论创新,又是实践探索;既是行动指南,又是宝贵经验。深入贯彻落实“两个结合”,以高度文化自信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需要我们坚持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也就是要透过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视野进行探究,学懂弄通做细做实,才能让我们树立理论思维、辩证思维,掌握科学理论这把“金钥匙”,做到四个自信。
唯物论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都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 做到主观和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当前最大的实际就是我国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仍然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这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前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精神命脉和智慧结晶,是历史中的具体实际。“两个结合”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实事求是,使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和真理逻辑辩证统一,高度契合。
辩证法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永恒发展的,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要求我们要用联系发展全面系统的观点看问题。“两个结合”不是孤立片面的,不是某一阶段某一部分的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扎根提供了民族养分和民族智慧,马克思主义为古老的中华文明注入了新动力和新生命,激活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原本就有的追求平等和向往大同和谐社会的民族基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创造性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科学社会主义的主张受到中国人民热烈欢迎,并最终扎根中国大地、开花结果,决不是偶然的,而是同我国传承了几千年的优秀历史文化和广大人民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念融通的。”两者的紧密结合与相互作用为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群众解决“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奠定了坚实的理论根源和文化基础。
认识论认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目的,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认识是对实践的反映,是一个日新月异、永无止境的辩证过程;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科学的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要求我们坚持实践观点,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认识,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做到理论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马克思主义是为实践服务、为人民服务的,是用来解决实际问题的。“如果有了正确的理论,只是把它空谈一阵,束之高阁,并不实行,那么这种理论再好也是没有意义的。”马克思主义要解决中国的问题,就必须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即必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百年历程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了三次飞跃,即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指引着中国人民砥砺前行、接续奋斗。
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真正的英雄,社会进步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要求我们必须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马克思主义始终坚持人民性,《共产党宣言》写到:“在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斗争所经历的各个发展阶段上,共产党人始终代表整个运动的利益。共产党人不是同其他工人政党相对立的特殊政党,他们追求的是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毛泽东指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邓小平强调:“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 江泽民认为,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胡锦涛提出,以人为本、科学发展。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讲到:“人民是我们党执政的最大底气,是我们共和国的坚实根基,是我们强党兴国的根本所在。”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上,他指出:“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上,他强调:“坚持人民至上”。人民至上是我们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牢记宗旨、扎实工作,把人民至上落实到治国理政的每一个环节之中,才能彰显坚定人民立场的目标指向、突出人民主体地位的历史指向、表达增进民生福祉的价值指向。
“一个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场历史悲剧。”所以,坚持“两个结合”才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我们要贯彻落实“两个结合”,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而努力!
(作者单位:中共济宁市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