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开宝八年(公元975年)十一月二十七日,随着金陵城门的轰然倒塌,失魂落魄的后主李煜,率领文武百官肉袒出降。至此,历时39年的南唐王朝最终走向灭亡。
作为帝王,南唐后主李煜始终逃脱不了“亡国之君”的历史原罪以及人们对他的谴责和蔑视。作为词人,人们又是那样欣赏他的天真烂漫和才华横溢,甚至愿意品读命运对他的无奈和苍凉。直到今天,仍有那么多人,把目光和心思都集中在南唐这个乱世中的小国,去书写他的爱恨情愁和传奇故事。
无奈生在帝王家
一壶酒,一竿身,快活如侬有几人?
好一个隔世的渔民,若真能如此,一壶酒,一竿身,那便真的是这个世界上最惬意的仙隐之士。
“隐士”这个词,从哪一个方面、哪一个角度看,似乎都和李煜扯不上一点关系。但是,李煜却着实地做了一回“隐士”。
当他还是皇子的时候,源源不断地感受到来自兄长弘冀,即当时太子的特别关照和威胁。为了避免杀身之祸,更是为了向弘冀表明自己并无争权之意,李煜干脆仿效高雅之士,退隐青山,寄身渔樵。
他躲在钟山之上,每日伴着虫鱼鸟兽,晨钟暮鼓,沉浸在读书、品茶、填词、作画这般逍遥自在的生活中,以此来摆脱世间的一切烦恼和惆怅。
这种隐士的修身生活,或许对这个锦衣玉食的皇子来说,并不算多么称心如意,但是相对于萧墙之内的险象环生,李煜更愿意享受这种不问世事的欢乐和自由。然而,对于机警沉诈的弘冀来说,又怎么会让他安稳地渡过这山中岁月?
说着机会就来了,一副《春江钓叟图》成了去钟山探访监视李煜的理由。当南唐第一画家卫贤,手捧这幅《春江钓叟图》请李煜题词的时候,李煜用一目双瞳的眼扫过这幅笔法浑厚的佳作,他的灵魂迅速融入画中,并把自己变成了画中的渔翁,然后伏案研墨,两阙清丽的《渔父》便跃然纸上。
浪花有意千重雪,桃李无言一队春。一壶酒,一竿身,世上如侬有几人。
一棹春风一叶舟,一纶茧缕一轻钩。花满渚,酒满瓯,万倾波中得自由。
当卫贤把这幅画送到弘冀手中时,性情多疑的弘冀,虽然有些迟疑,但是,李煜的所念所想全在词中,心狠手辣的弘冀,却又不忍心下手了。
童年的李煜,天资聪颖,博览群书,对诗词歌赋,书法绘画无所不精。七岁那年,他在爷爷李昪面前熟背曹操的《短歌行》,深得这位老人的欢欣和宠爱。父亲李璟更是有着风流倜傥的诗人气质和温婉绮丽的风骚文笔。李煜从小耳濡目染,自然成就了高人一等的文学修养和驰骋诗风词海的超强能力。而此时的李煜,只是一门心思纵情于青山绿水和诗词歌赋,再也无暇顾及争权夺利和政治上的一切事情了。
到了南唐保大12年(公元954年),十八岁的李煜已经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作为父亲的中主李璟选来选去,终于选中了南唐开国元老周宗的大女儿周娥皇。
在古代封建传统之下,两人爱情的开始往往来自掀开红盖头那一刻的心动。李煜含情脉脉地看着眼前这位风姿绰约的少女,凤簪斜入,将一头如瀑的乌发高高绾起,玉容之上羞赧地泛起了杏花红,仿佛今夜江南的美景只是她莞尔一笑的点缀,比之沉鱼落雁还要动人百倍。而娥皇眼前的这位皇子,丰神俊秀,金黄色的纶巾将一头黑发扎起,那一目重瞳流光飞舞,绣金长袍将他修长的身体遮掩。两人只偷偷地瞥了一眼,便迅速避开对方灼热的目光。这般甜蜜,又有谁能想到在政治联姻之下“无心插柳”的婚姻,却有了“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这样的动人佳话。
此时此刻,李煜十八岁,娥皇十九岁,这段爱情的开始就已经倾注了太多的向往和羡慕。从此之后,他们吟诗作对,浅吟低唱。只是娥皇的音容笑貌,娇羞百态一直在李煜的脑海里萦绕不散,甚至片刻的分离,都会让李煜心烦意乱,坐卧不安。于是一首《长相思》在他生花妙笔下化为柔情缱绻的经典。
云一涡,玉一梭,淡淡衫儿薄薄罗。轻颦双黛螺。
秋风多,雨相和,帘外芭蕉三两窠。夜长人奈何。
婚后不久的一天,娥皇喝下了几杯宫廷最醇的好酒,醉意爬上心头,白芷一般的脸庞浮现出了朵朵红霞,让她更显得妩媚秀丽。她偷偷地将一团红茸在樱嘴皓齿间轻嚼,然后对着同样微醉的李煜一唾,那娇嗔顽皮的样子立刻把李煜风情的神经挑动了起来,他起身挥笔,随即将娥皇这一娇憨可掬的小女子情态写了下来。
晓妆初过,沈檀轻注些儿个。向人微露丁香颗。
一曲清歌,暂引樱桃破。
罗袖裛残殷色可,杯深旋被香醪涴。
绣床斜凭娇无那。
烂嚼红茸,笑向檀郎唾。
这首《一斛珠》柔情万千,将爱里的嗔和痴作了具体的描述,“烂嚼红茸,笑向檀郎唾”,虽是直接表现了寄情声色,但这正是李煜词的动人之处。至于后来有人称其为“偎红倚翠大师,鸳鸯寺主”,褒贬不一。我认为,作为皇帝,李煜后来虽是有愧于国家,但是作为诗人,他绝对无愧于才华。
鸦啼影乱天将暮
北宋建隆二年(公元961年)六月,李璟病逝,李煜在金陵登基。性格懦弱的李煜本来无意执掌朝政,只是天妒英才,一路血腥走来的太子弘冀和其他四个哥哥,都死在了父王李璟的前头,二十五岁的李煜,顺理成章地继承了王位,做了南唐国主。
按照儒家“修身治国平天下”的理论,李煜应该是对皇位有着异于常人的热衷才对,但偏偏他是一个骑在纸背上行走于诗山词海的艺术家,早年就将内心寄托给山川自然,徜徉在“一棹春风一叶舟,万倾波中得自由”的天地之中,哪里还有精力去想争名夺利的事。然而不幸的是,当他登上皇位的时候,南唐已经成了一个任人宰割和摆布的傀儡,尽管帝王的权势让他享尽了荣华富贵,却也让他背负了沉重的痛苦和包袱。
登基之初,李煜确实有一段时间在用心治理国家,人们都说新官上任三把火,李煜也曾想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证明自己的实力。说实话,李煜毕竟不是治理国家的好手,所有的国事政事就像一块巨大的石头,时刻压得他喘不过气来。不久之后,一心逃避现实的李煜,又回到了后宫,回到了他驾轻就熟的娱乐活动上来。
据说有一年江南多雪,漫天飞舞的大雪将整个金陵城装点得银装素裹,富有才情的李煜和娥皇,在陶醉中乘兴宣召乐师宫娥宴饮群臣,大殿中表演的正是娥皇刚刚排练完成的《霓裳羽衣曲》。这首曲子相传是唐玄宗李隆基所作,到五代十国时早已残破不堪,直到李煜和娥皇举案齐眉之后,凭借着两人在歌赋上的天分和努力,经过精心钻研和修补,才使这首千古名曲重现人间。
于是在这个月光如水,大雪飘飘的夜晚,风姿绰约的女子,身披七彩霓裳,踩着优美的旋律,每一步都精心琢磨,每一舞都惊艳四座,那轻盈的舞姿夺魂摄魄,令在座的王侯将相无一不痴醉于此。待到曲终人散,兴致未减的李煜,提笔在上好的宣纸上写下了这首《玉楼春》。
晚妆初了明肌雪,春殿嫔娥鱼贯列。
笙箫吹断水云间,重按霓裳歌遍彻。
临风谁更飘香屑,醉拍阑干情味切。
归时休放烛花红,待踏马蹄清夜月。
生于乱世的李煜,为什么未被外面世界的喧嚣和危险所干扰?其实,在他璀璨的思想里,早已有了一个空中楼阁,再加上有娥皇这样志趣相投的妻子在身边,所以当寂寞凄凉侵扰他的时候,他义无反顾地投入到精神世界中,这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宋乾德二年(公元964年),这是李煜称帝的第四年,娥皇突然生了一场大病,久治不愈。这时娥皇的妹妹周薇即小周后,从千里之外赶到金陵看望自己的姐姐。作为姐夫,按照礼数理应去探望寒暄一下。谁也没有想到,就是这次尴尬短暂的相见,竟促成了一段违背道德的婚姻。
去探视那天,小周后正在午睡,在那一帐薄纱中,只见一个绝美如画的女子,侧卧在床榻之上,上好的“水天碧”睡袍着在身上,金丝烟罗轻轻地系在腰间,体态修长,魅惑万分。她一头青丝如瀑,尽数洒在一截玉藕般的手臂上,柳叶般的眉线下是一双微微闭合的眸子。作为帝王的李煜,尽管阅尽了天下美女,面对此情此景,顿觉丢魂丢魄,热血喷涌。
他情不自禁地往前走去,无意间碰响了珠帘下的风铃,惊醒了正在熟睡的小周后,她慌忙起身,扯过一条方巾披在身上,在掩饰了自己的窘迫之后,才敢看向珠帘外的来人。只见李煜一身金缕袍,头戴袞冠,仪表不凡,不由得让小周后手足无措,脸放红光,直到李煜一声轻咳才缓过神来,连忙唤了一声“陛下……”。
回到瑶光殿之后的每个日夜,李煜又开始了更为煎熬的日子,他不仅要照顾久病不愈的娥皇,而且还沉浸在那次相见后的心驰神往中不能自拔。无奈的李煜,只得守着空荡和寂寞,填了一首首《菩萨蛮》,把对小周后的爱意和她的一颦一笑记录下来,然后再托人送给小周后。
小周后同样也坠入了爱的深渊,李煜是一国之君,又是一代词宗,风流倜傥,英俊潇洒,这位曼妙的女子,时时刻刻也思念着这位儒雅的君王,享受着他带给自己的心动和快乐。
两颗激动的心,终于等到了深夜子时于移风殿幽会的那一刻。
那天,小心翼翼的小周后生怕弄出半点声响,脱掉了金缕鞋,穿着袜子,循着虫鸣声,一步步地迈过香阶,她知道心爱的人就在前方,所以她忍着恐惧,忐忑不安地向前走,每走一步都感到心跳加快。当她走过蜿蜒曲折的台阶,抬头望去,李煜早就站在这里,这一刻所有的紧张和恐惧都已散去,剩下的只有欣喜和爱意,她顺势扑到李煜怀中,轻轻捶打着李煜……。
事后,多情的李煜又写下了一首《菩萨蛮》,毫不隐讳地记录了这次幽会的场景。
花明月暗笼轻雾,今宵好向郎边去。
刬袜步香阶,手提金缕鞋。
画堂南畔见,一向偎人颤。
奴为出来难,教君恣意怜。
自那次幽会之后,李煜和小周后的爱情升华到了极致,他们义无反顾地撇开了世俗的目光,忘我的沉醉在爱意的甜蜜之中。
正当李煜与小周后如胶似漆的时候,雄才大略的赵匡胤,已开始把眼光放在统一天下大势的目标上。他采用丞相赵普提出的“先南后北”战略决策,兵分几路对江南各国展开了大举进攻,并很快灭掉了后蜀。
正是北宋在战场上的大开大阖的时候,也是天不假人,宋乾德二年(公元964年),李煜次子仲宣夭折,皇后娥皇因感伤而逝。乾德三年(公元965年)母亲钟氏去世。开宝元年(公元968年)南唐大旱,民不聊生,同时册封周氏(小周后)为皇后。而这时的江南政权几乎全部被宋军灭掉,只剩下南汉和南唐、吴越两个附属小国了。
面对千疮百孔的国家,面对着强大势力的压迫和侵蚀,一向懦弱的李煜又能做些什么呢?只有将心事寄托于浮屠以及诗词歌赋之中。对此,南唐的一些忠义之士,也曾冒着丢官舍命的危险大胆直言。三朝元老萧俨大义凛然地冲进寝宫,当着丫环、公公和后宫妃子的面,当场将李煜博弈取笑的棋桌掀翻,以示警觉;虞部员外郎潘佑和他的好友李平,连上八道奏疏,针砭时弊,字字珠玑,希望李煜整顿山河;忠肝义胆的南唐虎将林仁肇,愿以全家性命担保,率兵收复南唐失地,最后被李煜鸩杀。可悲!可叹!或许就连李煜自己也没有想到,他最后的结局也和林仁肇一样,只是林仁肇留下了一世英明,而李煜则在帝王的道路上留下了永远的遗憾。
到了宋开宝七年(公元974年),金陵第一次有了颓势,这个本该追花逐月的风雅国度,终于还是在后主无知和愚蠢的统治中走到了尽头。起初,赵匡胤对穷途末路的南唐依旧抱有“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幻想,想必只要对这个懦弱的皇帝稍微施加一点压力,就会让他俯首称臣,割地求饶。他自信满满地在汴京建了一座“礼贤宅”,先后命李煜的弟弟李从善写信,并派出顺州团练使梁炯和国信使李穆出使南唐,说服李煜面见天子,以示臣服。昏庸无能的李煜,也深知做“笼中鸟”的痛苦和无奈,任凭信使说得天花乱坠,自己始终抱定主意,坚持不去。于是,终于在开宝七年九月,赵匡胤正式下令进攻南唐。
准备充分的赵匡胤发兵十万,兵分三路。东路军以吴越王钱俶为东南行营招抚使,率军从杭州北上;中路军由曹彬与潘美率水路军由江陵沿江东进;西路军令王明负责池、岳江路巡检和战棹部署,牵制南唐军。三路大军在主帅曹彬的率领下,一路扬帆鼓棹,高歌猛进,连克芜湖、当塗和金陵的门户采石矶。大军的进攻就像一把利剑,直接捅进了南唐心脏—金陵。
李煜终于觉察到大难临头了,只是为时已晚。尽管他信誓旦旦,决心亲督士卒,背城一战,但终究是大势已去。这时,士气高昂的宋朝大军,已将金陵城围的水泄不通,随着金陵城门倒塌的一声巨响,潮水般的宋朝大军一起涌进了皇宫。在澄心殿坐以待毙的李煜,忘记了慷慨赴死的决定,忘记了一个皇帝的承诺和尊严,脱掉龙袍,率领百官肉袒出降,历时三十九年的南唐王朝就此灭亡。
就在李煜受降的第二天,即北宋开宝八年(公元975年)十一月二十七日,被押解进京准备面见北宋皇帝的李煜,登上船头,最后一次远望护城河对岸古朴的金陵城,西楼画舫,长街小巷,鳞次栉比的庙宇佛塔,以及那座铺着琉璃瓦的皇宫,不禁心潮难平,泪如雨下,终于用一首《破阵子》作为对南唐这个国家的最后诀别。
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几曾识干戈。
一旦归为臣虏,沈腰潘鬓消磨。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垂泪对宫娥。
此情只能忆当年
宋开宝九年(公元976年)正月,李煜被押送到京师,被赵匡胤封为违命候。同年,宋太宗继位,改封李煜为陇西郡公。
身处乱世之中,岁月不待人,世事不由己。囚禁在汴京府邸的李煜,如同关在笼子中的鸟,衣食无忧也好,屠侈虚度也罢,都不及晨钟暮鼓,荷锄种田自由。人的天性都是越失去,越渴望,心思细腻的李煜更是如此。一时间,所有的屈辱悲伤以及那些孤独和寂寥全都涌上心头,化作一首首凄楚哀怨的绝唱。
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
多少泪,断脸复横颐。心事莫将和泪说,凤笙休向泪时吹。断肠更无疑。
作为亡国之主,无疑就是放在砧板上的鱼肉任人宰割,所有的委屈和痛苦,只能以眼泪的方式把它流尽晒干。
太平兴国元年(公元977年)元宵节,宋皇后盛情邀一众贵妇入宫赴宴,小周后作为郑国夫人也在被邀之列。
见惯了宫廷礼节的小周后自然知道皇后的邀请不能拒绝,更何况现在寄人篱下,受尽了屈辱和嘲讽。这次也是一个交好关系的机会,尽管恐惧,索性还是去吧。
酒宴进行时,贵妇们推杯换盏,觥筹交错,把酒言欢。而小周后则习惯了众星捧月的感觉,如今变成了阶下囚,犹如凤凰流落成了乌鸦,心中的委屈难以诉说。但她毕竟风姿绰约,在天水碧的点缀下宛若仙子下凡,凤髻雾鬓,眉目如画,那竹节般清透的锁骨下,是一抹乳白色的惊艳,竟将不远处的赵光义迷得神魂颠倒。
宴会作罢,赵光义忍不住揭下了礼节的遮羞布,他强行临幸了小周后,而且一连数日,一发不可收拾。小周后每次从宫中回来,便扑到在李煜的怀中痛哭流涕,而懦弱无能的李煜,只能陪着妻子一同抱头痛哭,除此之外,他又能做些什么呢?
那一夜,小周后又被召进宫去了,这时的李煜已经无法问她为何在宫中久久不归,他不能问,也不敢问。他端坐在寒冷的北方清秋里,听着长廊里窸窣的声音,不断地回头,不断地失落,直到三更,终于提笔写下了这首《乌夜啼》。
昨夜风兼雨,帘帏飒飒秋声。烛残漏断频欹枕,起坐不能平。世事漫随流水,算来一梦浮生。醉乡路稳宜频到,此外不堪行。
这时的李煜,一目双瞳的眼神在这阙词上辗转流连、叹息,现实和梦境,甚至生与死,已经没有什么区别了。他只是把对故国、对过往的思念隐藏起来,而且越积越厚,越藏越深。
北宋太平兴国三年(公元979年),这是李煜来到北宋的第三个春天。汴京的春天虽比不上烟雨江南,也是桃红柳绿,莺歌燕舞,只是一场冷风冷雨的侵袭,使这姹紫嫣红的林花过早地谢去。花开易逝难再开,而人呢?多愁善感李煜,又一次发出了对命运的呼唤和对人生的咏叹。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直到这一年的七夕,李煜终于在痛苦和折磨中迎来了他的四十二岁生日。这一天如果按照往常,在那个诗情画意的江南水乡,古朴巍峨的金陵城定是张灯结彩,举国欢庆。可是,现在的生活寄人篱下,惨不忍睹,什么闲情雅致,什么歌舞升平,一切都变成了奢望。在赵光义虎视眈眈的监视下,这一天成了两个人的落寞相聚,无形中又徒添了满怀的悲伤。
丝竹声起,宛若哀曲,气氛陡然变得压抑而沉重。李煜紧紧攥着小周后的手,小周后则一杯又一杯地为丈夫添酒,今夜就让他一醉方休吧,哪怕只有片刻,若能忘记这世间的烦恼,对李煜而言,也是莫大的解脱。
酒过三巡,李煜一把将桌上随意摆放的酒杯推开,酒杯的碰撞声连绵不绝,恰似江南故乡宛转悠扬的旋律,令李煜重新陷入了回忆之中。那一座座被雨水朦胧了的楼台亭阁,那一条条巍峨耸立的深宫萧墙,那灯火阑珊,那兰汀木浆,这一切的一切都是故国河山,都是旧时风光啊!
李煜情不自禁,捡起一支笔,就在酒桌上写下了千古的绝唱。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这满腔的血恨,喷薄成词,竟令人不堪卒读,就连在他身边陪伴多年的小周后,都对这首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的词感慨万千,情动之下便轻启朱唇,不出片刻竟将它合成了曲,夫妻二人一唱一和,将这首婉转抑扬,曲折凄楚的词曲,演绎到了极致。
心胸狭隘的赵光义,当从探子手中接过这首词时,心中的嫉妒和愤怒再也无法掩饰。他以李煜过分怀念故国,对北宋王朝构成了威胁为由,即刻派人送去“牵机药”作为生日礼物。
早已心如死灰的李煜,这时的梦早已醒了。想这世界带给他的一切悲伤和痛苦,如其这样耻辱地活着,整日痛心疾首,不如挑个良辰吉日,痛快地死去。所以,他断然拒绝了嫔妃们的再三劝阻,毅然决然地服下这一剂宫廷特制的“牵机药”。才华横溢的南唐后主李煜,终于在他42岁生日这天,画上了人生的休止符。
“万古到头归一死,醉乡葬地有高原”。李煜屈辱地苟活了一生,终于在他独有的抗争中死去。他生于七夕,死于七夕,他的一生注定要和传奇纠缠在一起。他身为帝王,不见得对国家对百姓功德无量,但却有一身的才情并蒂,最终却成就了诗词王国里的一代君王,词中之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