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热点大图
  • 头条
  • 今日关注
  • 济宁城事
  • 25楼会客厅
  • 时政要闻
  • 今日热点
  • 济宁经济
  • 视听济宁
  • 图说济宁
  • 文化周末
  • 民生新闻
  • 公安交警
  • 今日时评
  • 健康生活
  • 本网独家
  • 精彩专题
  • 本网出品
  • 数字报
  • 县区之窗
  • 今日关注
  • 济宁城事
  • 时政要闻
  • 县区之窗
  • 济宁经济
  • F25客厅
  • 今日热点
  • 视听济宁
  • 央媒看济
  • 本网独家
  • 今日时评
  • 精彩专题
  • 房产 车市
  • 文化周末
  • 财经 旅游
  • 圣地摄影
  • 通讯员
  • 济宁论坛
  • 数字报
  • 掌上济宁
主页 > 头条 >
第一观察|5次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总书记讲话贯穿这个主题
2022-03-06 来源:新华社
  • 作者:编辑:许小宁

  • 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不断巩固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共同建设伟大祖国,共同创造美好生活。

    共同富裕、共同体、共同奋斗……“共同”在新闻稿中出现了19次,成为高频词。


    新华社记者 黄敬文 摄

    这是习近平总书记第5次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2018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自治区参选全国人大代表。他曾这样表明自己的初衷:“党中央提出,中央领导同志应选择老少边穷地区参加选举。我选择在内蒙古自治区参加选举,表达了党中央对民族边疆地区的重视,体现党中央加快推进欠发达地区发展、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心。”

    习近平总书记5次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的重要讲话,既为内蒙古的发展指引方向,也贯穿着推进民族地区、欠发达地区补齐短板、共同奋斗、共同发展的主题。

    “打赢脱贫攻坚战”——共同奔小康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都不能少。”习近平总书记念兹在兹、须臾不忘。

    在内蒙古代表团参加审议,脱贫攻坚始终是总书记聚焦的重要议题。

    2018年,脱贫攻坚作风建设年。聚焦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认真开展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治理;

    2019年,脱贫攻坚进入决胜关键阶段,习近平总书记突出强调打好脱贫攻坚战;

    2020年,决战决胜最后一程遭遇疫情“加试题”。总书记要求“坚决克服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确保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同时将目光放在更长远的“巩固和拓展产业就业扶贫成果”;

    2020年,内蒙古31个国家级贫困旗县全部“摘帽”。2021年全国两会期间,对于这一脱贫战绩,习近平总书记当面称赞“可喜可贺”。

    内蒙古如期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同全国各族人民一道,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代表团强调“共同富裕”,展现出推动各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信心和决心。

    5年来,以“脱贫—巩固—衔接—振兴”为纲,习近平总书记为内蒙古摆脱贫困、走向富裕指明方向。

    “加快推进欠发达地区发展”——共谋高质量发展

    内蒙古作为资源富集地区和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探索出符合自身特点的高质量发展之路,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2018年3月5日,第一次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习近平总书记就结合内蒙古区情特点,为其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点题。他形象地说,内蒙古产业发展不能只盯着“羊、煤、土、气”,要大力培育新产业、新动能、新增长极,同时“要注意有所为有所不为”。

    哪些应当“为”,哪些应当“不为”?

    2019年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代表团指出,“内蒙古实现高质量发展要立足本地资源禀赋特点,不能简单同东部发达地区攀产业、比结构、赛速度”“要贯彻新发展理念,努力探索出一条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总书记为内蒙古走好适合自身的高质量发展之路指明了方向。

    每年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总书记必谈“生态”。关心呼伦湖、乌梁素海、岱海“一湖两海”污染防治进展,要求“把祖国北疆这道万里绿色长城构筑得更加牢固”,提出“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谆谆叮嘱,都是为了内蒙古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坚定不移推进高质量发展。


    这是内蒙古呼伦贝尔根河源国家湿地公园景色(无人机照片,2021年6月8日摄)。新华社记者 连振 摄

    5年来,内蒙古落实总书记的指示,不断补齐短板,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走出一条欠发达地区发展新路。

    “加强民族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内蒙古地处祖国正北方,是我国最早成立的民族自治区,生活着55个民族。“对内蒙古来说,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必须巩固和发展民族团结大局。”习近平指明民族团结之于内蒙古的重要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强民族团结,根本在于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加强民族团结,基础在于搞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从完善制度到深化教育,唯有固“本”强“基”,才能使民族团结之根越扎越深,民族团结之基越打越牢。

    2021年,在内蒙古代表团,习近平总书记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强调“要围绕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牢记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

    今天,总书记再次强调要“紧紧抓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共同建设伟大祖国,共同创造美好生活。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要在实践中铸牢各民族的精神纽带,使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

    辉煌历史是各民族共同奋斗的结果,新的辉煌也需要各民族继续团结奋斗。

    “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不断巩固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习近平总书记用“中华民族共同体”指引、擘画国家和民族的美好未来。

    监制:赵承

    策划:霍小光

    主笔:黄玥、杨依军、董博婷

    统筹:张晓松、罗辉、王绚

    视觉 | 编辑:杨文荣、王秋韵

    新华社国内部制作

    新华社第一工作室出品


    相关新闻
    济宁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 济宁日报社 联合主办
    鲁ICP备10208553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许可证编号:37120180009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本网举报电话:0537-2343210 举报邮箱:jnrbs@163.com
    济宁报业传媒集团有限公司 东方圣城网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Copyright © 2021 www.jn001.com
    鲁公网安备 3708020200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