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热点大图
  • 头条
  • 今日关注
  • 济宁城事
  • 25楼会客厅
  • 时政要闻
  • 今日热点
  • 济宁经济
  • 视听济宁
  • 图说济宁
  • 文化周末
  • 民生新闻
  • 公安交警
  • 今日时评
  • 健康生活
  • 本网独家
  • 精彩专题
  • 本网出品
  • 数字报
  • 县区之窗
  • 今日关注
  • 济宁城事
  • 时政要闻
  • 县区之窗
  • 济宁经济
  • F25客厅
  • 今日热点
  • 视听济宁
  • 央媒看济
  • 本网独家
  • 今日时评
  • 精彩专题
  • 房产 车市
  • 文化周末
  • 财经 旅游
  • 圣地摄影
  • 通讯员
  • 济宁论坛
  • 数字报
  • 掌上济宁
主页 > 今日热点 >
好品山东丨“中国土陶第一村” 让传承了600多年的“非遗”活起来
2022-02-24 来源:海报新闻
  • 作者:编辑:李一立
  • 乡村有记忆,“非遗”有传承。在青岛平度市于凤台街道的何家楼村,土陶烧制技艺已有600多年历史,被誉为“中国土陶第一村”。土陶有红陶和青陶两种,分为生活、建筑、工艺品三大类别,1000多个品种。2018年何家楼村的陶器烧制技艺,被列入青岛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凤台“非遗”陶艺进校园

    据何家楼村第十九代制陶传人、平度市陶艺博物馆馆长张永伟介绍说,何家楼土陶最大的特点是“会呼吸”,完全靠手工制作、柴草烧制、成为绿色环保最佳商品,其原料采用地下深层特殊陶土,不添加其它任何材料,土陶产品成为人们相互赠送的生活用品。

    2015年7月,在当地党委政府和文化主管部门的关心支持下,历时3个月在朝阳小区内建起了平度市陶艺博物馆,占地面积810平方米,建筑面积600余平方米。2017年,被青岛市人民政府命名为未成年人“青岛社会课堂”。

    据介绍,何家楼村制陶的历史始于明朝洪武二年,到现在已有六百多年了,堪称“中国土陶第一村”。在传承发展中,传统的制陶技艺在何家楼村形成了独有的土陶文化。在博物馆展示的土陶藏品中,大到陶缸、炉盆,小至碗、碟、钵、罐,不仅包括砖、瓦、檐板等建筑用品,还有孵小鸡盆、婴儿座盆等日常家居用品,在当地百姓的日常生活应用中无处不在。

    学生参与陶艺制作

    “制陶这门祖传手艺不能失传,要留住我们的‘根’和‘魂’,代代传承,源远流长。”据制陶传人、民间陶艺师张茂林说,近几年来,陶艺博物馆在凤台街道党工委关心支持下,陶艺博物馆除免费向公众开放、举办展览展示外,还从娃娃抓起,开展了“非遗”进校园研学互动活动,让非遗”活起来。

    从2015年开始,每年“六一”儿童节都组织开展“非遗”进校园,传统文化代代传活动,发挥了“社会课堂”的作用,收到了很好的传承文化教育效果。自2021年以来,凤台街道“非遗”进学校,走进了平度市第二实验小学、平度经济开发区小学、厦门路小学、凤台幼儿园等8所学校,举办陶艺、面塑技艺讲授现场制作培训9期,受训学生1751名。

    “陶”语花香,与“泥”有约。如今,土陶几乎成为何家楼村的代名词,不仅使这个村庄游人如织、名声远播,更作为多所学校的第二课堂,承担起了文化的传承的重要任务。

    相关新闻
    济宁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 济宁日报社 联合主办
    鲁ICP备10208553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许可证编号:37120180009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本网举报电话:0537-2343210 举报邮箱:jnrbs@163.com
    济宁报业传媒集团有限公司 东方圣城网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Copyright © 2021 www.jn001.com
    鲁公网安备 3708020200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