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暖花开,万物复苏。2月18日,记者来到任城区长沟镇三韩大棚西红柿基地,进入村民韩元争的大棚,一股暖流迎面扑来,一颗颗红彤彤的西红柿挂满枝头,韩元争面带笑容,一边采摘西红柿,一边告诉记者:“我今年引种的酸甜果西红柿是目前市场热销的高档果,批发价每斤15元,供不应求,我种了两个棚,纯收入能达10万元。”经过数十年的发展,长沟镇三韩村已发展成了鲁西南最大的集种植、批发一体的大棚西红柿基地,年产值达一亿元,产品销往全国20多个省市,市场认知度逐年提高,前景广阔,获得了农业部无公害产品称号认证。靠种植西红柿,村民家家买了轿车、户户有存款。
典型示范,走上共同富裕路
在发展大棚西红柿产业上,长沟镇采取以点带面,典型示范,稳步发展的路子。积极鼓励支持有志青年创建基地,积累经验,引领示范。其中韩小伟、韩金子夫妇及韩清方就是他们的典型代表。2012年在外干工程的韩小伟、韩金子看到了大棚西红柿的广阔前景,在镇村的鼓励支持下,回家流转土地30多亩,建起了16个西红柿大棚,并建起了1万平米的无土基质育苗大棚。经过10多年的发展,从建棚、育苗、种植、销售,三韩村积累了一整套技术,为适应市场需求,增加村民收入。韩小伟牵头成立了久裕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承接从大棚设计、建造、技术指导、产品销售,一整套服务,公司自2017年成立以来,共承接了:兖州市杨营村4栋6000平米扶贫温室大棚建设;任城区南张街道北陈村4000平米大棚建设;济宁高新区接庄街道长营村12栋7200平米花卉大棚建设。大棚产业链不断拉长,村民收入稳步提高。村民韩广队说:“我家有一个大棚,每年收入4万多元,利用种棚间隙跟着工程队外出建棚收入4万多元,日子就像芝麻开花节节高。” 村民韩清方在济宁市区有自己的蔬菜批发公司,2016年承包了有乡村建设基金资助建设的12个大棚,生产的高档绿色无公害西红柿及蔬菜主要供应给大型厂矿企业,发展势头良好。
科技创新,人人都是技术员
从事三韩大棚种植的村民个个都是科技迷,“基质栽培、蜜蜂授粉、杀虫灯、粘虫板、智能大棚……”一说一串。在韩清方的智能大棚内悬挂的一个个约20公分的黄色版子格外醒目。韩清方介绍说:这是粘虫板,是扑杀白粉虱等害虫的,用这种方法,既节省了农药和力气,又能保证西红柿的绿色、环保;一只只蜜蜂在西红柿花丛忙个不停,在辛勤地授粉,韩清方说:蜜蜂取代人工激素授粉,产出的西红柿绿色环保,口感好,已得到了国家绿色产品认证,产品供不应求;无土穴盘基质育苗技术,从源头根除了土壤携带的病虫害,提高了西红柿苗的成活率和抗病虫害的能力;拉草帘、盖草帘是一项繁重的体力活,有村支部牵头,种植能手参与,组成了攻关小组,经过半年的努力,成功研制出了自动卷帘机,提高效率80%,不仅把种植户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脱出来,还每天增加光照1小时,这样的创新事例不胜枚举。多项技术被广大种植户广泛采用,产生直接经济效益400多万元。
政府支持,乡村振兴谱新章
三韩大棚西红柿能有今天的成就,得益于党的富民政策及历届长沟镇党委政府从产供销多方面的大力支持。2012年,长沟镇积极争取1200万元的万亩农田综合开发项目以三韩大棚基地为中心展开,改造林网、路网、电网、水网,实现了沟相通、路相连、井站配套,大大提高了农业的抗风险能力,为三韩大棚基地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为振兴村级集体经济,长沟镇镇经过多方调研,集思广益,振兴乡村就从大棚西红柿搞突破,先行先试,总结经验,然后在全镇复制推广。在长沟镇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南韩村、中韩村、北韩村成立了三韩农业科技开发公司。建设大棚土地是基础,三韩村两委配合开发公司登门入户,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苦口婆心给农户算对比账,做通了农户的工作,在大棚基地西南,成功流转土地120亩。建设大棚资金是关键,该镇积极争取到发展村集体经济资金300余万元,这些饱含着党和国家对发展集体经济、振兴乡村殷切希望的资金,要让它发挥最大的效益,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该镇设立专门账户,资金封闭运行,专款专用,无论是园区道路建设,还是大棚建设全部实施公开招标,做到公开、公平、公正,立足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大棚框架全部采用镀锌无缝钢管,美观耐用,墙体采用筑土堆砌,保温良好,造价降低。经过两个月的紧张施工,21个高标准日光大棚拔地而起。大棚建好后怎样让它产出最大效益,又是一个新课题,该镇立足长远,定位是:引进先进的种植技术、先进的管理模式,积累经验,发挥排头兵的示范作用,引领广大种植户,改变传统的种植模式,提高西红柿的品质,走高档果蔬的路子,提高附加值,增加村集体收入,让农户获得最大效益。(记者 贾凤鑫 通讯员 袁进 梁春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