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第十四次党代会上,林红玉同志在报告中科学描绘了济宁未来五年的发展蓝图。展望未来,报告从指导思想到奋斗目标,从发展布局到重要任务,都提出了明确要求,作出了系列部署。
目标蓝图 鼓舞人心
今后五年,是济宁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大步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
报告从“外部环境”、“周边态势”和“济宁优势”三个方面,对济宁所处的历史方位、未来的发展定位作出科学判断。报告认为,我市面临着百年变局与世纪疫情交织叠加、新冠肺炎疫情加速国际格局演变的外部环境,周边态势则是区域竞争更加激烈,你追我赶的态势越来越明显。但报告坚定指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审时度势,科学作出积极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部署,为我们指明了发展方向。同时,我市还面临国家和省重大战略叠加发力等重大机遇,面临着大抓产业、大抓发展越来越深入人心、良好的产业生态正在加速形成、全市干部队伍干事创业热情空前高涨等多种有利局面。
面对机遇和挑战,报告强调,全市上下一定要胸怀“两个大局”,心系“国之大者”,准确把握形势变化,顺势而为、乘势而上,在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市建设新征程上阔步前行。
值得关注的是,在今后五年工作的指导思想中,报告指出我市发展具有的“九大优势”。即,产业体系完备、创新活力充沛、区位交通优越、城镇布局科学、县域特色突出、农业前景广阔、人文沃土丰厚、生态资源富集、民生保障有力“九大优势”。同时,明确提出要坚定不移实施“九大战略”。即,坚定不移实施制造强市、创新驱动、现代港航物流、济宁都市区建设、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乡村振兴、文化“两创”、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城乡共同富裕“九大战略”。
报告提出了今后五年的奋斗目标:“跨入全省发展第一方阵,建设全国一流文化名市,打造美丽幸福典范城市”,描绘了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增强经济社会发展创新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都市区引领城乡协调发展、增进民生福祉实现共同富裕、推进党的建设高质量发展“六个走在前”的目标蓝图,鼓舞人心。
锚定目标 强力攻坚
锚定“一个奋斗目标”、发挥“九大优势”、实施“九大战略”、实现“六个走在前”,攻坚的重点在哪里?
报告围绕未来五年我市奋斗目标,提出了强力攻坚的十项重点工作,并明确了十项重点工作的攻坚目标、原则遵循和重要举措。
制造业是济宁的立市之本、强市之基。报告提出,要强力攻坚制造强市建设,更大力度构建高能级现代产业体系。通过坚定不移“大抓产业、大抓先进制造业”,坚持专业化思维、国际化视野,大力推进链条式增长、集群化壮大、方阵型崛起,打造国家级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试验区中心城市。通过“大力提升‘231’先进制造业集群能级、大力构建梯次强企方阵、大力加强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大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大力突破数字经济、大力营造最优营商环境”等举措,实现攻坚制造强市建设的目标。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这些举措的实施,济宁必将会在高质量发展中动力澎湃、突围奋进,推动资源型城市腾笼换鸟、凤凰涅槃,进入发展快车道。
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报告提出,要强力攻坚创新驱动发展,更高水平建设创新型城市。报告指出,要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建平台、育主体、优生态、创品牌,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实现翻番、达到2500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超过50%,全社会研发投入增幅走在全省前列。为此,报告提出建设一流创新平台、培育一流创新主体、打造一流创新生态、打响一流创新品牌的重大举措。用好改革“关键一招”,久久为功优化生态,敞开胸怀广纳英才,创新创造活力定能在济宁大地竞相迸发!
物畅其流、货通天下。报告提出,要强力攻坚现代港航物流,更大格局建设山东对内陆和国际开放的桥头堡。报告强调,要充分发挥济宁内河航运独特优势,高起点定位、大手笔谋划,以“建设亿吨大港口、发展亿吨大物流、培育千亿大产业、畅通国际大通道、形成开放大格局”为主线,推动内河航运提档升级、全面振兴,打造“公铁水空海”多式联运全国交通枢纽城市。为此,报告提出了布局现代化亿吨大港口、打造北方内河航运中心、培育千亿级商贸物流大产业、突破国际陆港空港、高水平扩大对外开放等针对性很强的措施。报告指出,必须全面落实党中央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部署要求,立足全省、面向全国,放宽视野、放开思维,全力布局大港口、发展大物流、培育大产业。我们通过最大程度释放后发优势,港航物流高地立起来一定指日可待!
济宁都市区是我市在区域竞争中率先崛起的最大优势,也是未来发展的希望所在。报告提出,要强力攻坚济宁都市区建设,更大气魄构建新时代大济宁发展格局。报告强调,要认真落实党中央关于“以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部署要求,以交通一体化为突破,加快推进中心城区、都市区、全市域梯次融合、协同发展,构建“大开大合、快连快通、相对独立、抱团发展”的“任兖邹曲嘉”都市区城市形态,打造全国都市区建设示范城市。全市城镇化率达到66%以上。针对此项攻坚,报告提出了聚力提升中心城区能级、聚力推进都市区融合发展、聚力构建全域新发展体系、聚力打造全国综合交通枢纽、聚力建设有内涵的品质城市等举措。凝心聚力、全力全速推进都市区建设,引领带动全市域一体化快速发展,济宁必将成为一个更有实力、更有魅力、更有活力的幸福家园!
县域兴则济宁兴,县域强则济宁强。报告提出,要强力攻坚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更大幅度提升县域综合实力。通过大力实施百亿产业、百亿园区、百亿强企“三百”工程,全区域、全要素、全产业链支持县域争先进位,打造特色鲜明、百舸争流、全面振兴的县域经济升级版。为落实好这一任务,报告提出奋力推动县域争先进位、县域特色产业更加突出、加速推进园区提档升级、全面强化体制机制保障等举措,为助推县域经济提质增效、强势崛起,让县域成为济宁发展的最强引擎、最大支撑指明了路径和方向。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报告提出,要强力攻坚农业农村现代化,更高标准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引领区。报告强调,要坚持稳粮固农、产业富农、绿色兴农、改革惠农,以产业振兴引领乡村全面振兴,加快实现由传统农业大市向现代农业强市转变,夯实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全市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实现这一攻坚目标,报告提出了坚决扛牢粮食安全重任、全力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深入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充分激发乡村发展活力具体措施。我们相信,坚持“五大振兴”一起抓,持续加大“三农”投入力度,加快推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农业将更有奔头、乡村更加宜居、农民更加富足!
文化是济宁现代化建设最鲜明的底色。报告提出,要强力攻坚文化旅游,更高站位打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先行示范区。要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四个讲清楚”和文化“两创”重要指示要求,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自觉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努力在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上走在前,建设全国一流文化名市。为此,报告提出的具体措施是:构建齐抓共管大宣传格局、建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先行示范区、建设世界文化旅游名城、建设优质公共文化集聚区、创建全国文明典范城市。报告号召,全市上下必须时刻牢记嘱托、不负重托,立足深厚文化底蕴,厚植道德土壤,把文化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让文化“软实力”成为高质量发展的“硬支撑”!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报告提出,要强力攻坚生态文明建设,更大决心建成美丽济宁。报告强调,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为引领,实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战略,纵深推进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污染防治攻坚行动、生态保护修复行动“三大行动”,打造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城市,让青山常在、绿水常流、空气常新,倾力绘就美丽济宁新画卷!
民生连着民心,民心是最大的政治。报告提出,要强力攻坚民生福祉,更加扎实有效推进共同富裕。强调指出,要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构筑全省教育、医疗、康养“三大高地”,一年聚焦一个领域攻坚突破,在高质量发展中探索共同富裕济宁路径,全力打造美丽幸福典范城市。报告坚持人民至上,积极回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提出要努力让群众有更稳定的工作、更普惠的教育、更优质的医疗、更可靠的保障,让全市人民的日子过得更有盼头、更有甜头!
发展为本,安全为要。报告提出,要强力攻坚社会治理效能,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坚定不移维护国家安全、社会安定、人民安宁,加快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争创平安中国建设示范市和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市,确保城乡更和谐、群众更安乐。报告强调,必须坚决贯彻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统筹发展和安全的重要指示,按照省委守好“一排底线”的工作要求,树牢安全发展理念,战胜一切风险挑战,让全市人民真正体会到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征程万里风正劲,重任千钧再出发。
展望未来,报告号召,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牢牢把握习近平总书记“三个走在前”的重要指示要求,在省委的坚强领导下,以奋发昂扬的精神状态、一往无前的冲锋姿态、干则必成的决心气魄,争当开拓进取的改革者、起而行之的奋斗者、攻坚克难的冲锋者,争一流、争第一、争唯一,强力担当、干出精彩,让一个充满活力、独具魅力、更强实力的新济宁大济宁,在春潮涌动的齐鲁大地快速崛起、昂首屹立,全面开创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市建设新局面!(记者 刘太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