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一家亲 共叙团圆情
2月14日 《人民日报》海外版 柴逸扉
背景:春节、元宵节是中华民族传统佳节,是万家团圆的喜庆时刻。两岸一家亲,共叙团圆情。今年元宵节前后,两岸民间继续上演精彩纷呈的灯会交流活动。你瞧,南投灯会上,浙江组灯出彩亮相;台北灯会上,照例设立上海花灯展区;江苏南京市与台湾新北市,线上举办2022两岸同贺新春“云点灯”活动;福建厦门市正在举办的两岸灯会,富有浓郁的闽台文化韵味……样式丰富的花灯,展示了各地历史文化、风土人情、城市地标,深化了两岸文化艺术交流,增进了两岸同胞情感共鸣。
观点摘要:两岸交流合作深化,两岸同胞心灵契合,这是大势所趋、民心所向,任何势力都压制不住、阻挡不了。过去一年,尽管有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和民进党当局干扰阻挠,两岸各领域交流仍然蓬勃开展,同胞交往合作广泛密切。海峡论坛上,台湾青年分享着他们在大陆打拼成长的励志故事,感人至深;紫金山峰会里,两岸企业家们畅谈机遇,共话合作。众多台胞踊跃参与各项交流活动,发出“强国有我、统一有我”的时代强音。
“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春暖花开的日子就要到来。我们坚信,两岸同胞只要携手努力、和衷共济,不断在交流合作中深化理解互信,就一定能够共同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共同谱写两岸融合发展的新篇章。
耕地提质量,丰产增底气
2月11日 《人民日报》 朱隽
背景:建设高标准农田,既能助推农业增效,也能促进农民增收,还能助力生产方式转变。评估数据显示,高标准农田项目区耕地质量能够提升1到2个等级,粮食产能平均提高10%到20%,亩均粮食产量提高100公斤,实现“一季千斤,两季吨粮”,化肥施用量还能减少13.8%。耕地提质量,丰产增底气。从这个角度而言,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步伐,不断提升耕地质量以及耕地综合产能,既是保证农田必须是良田的内在要求,也是进一步筑牢国家粮食安全保障基础的题中之义。
观点摘要: 随着高标准农田建设稳步推进,越来越多的种粮农民尝到了耕地质量提升带来的甜头。三分建、七分管。高标准农田,建好更要管好。坚持数量和质量并重、建设和管理并重,结合各地实际,不断探索行之有效的管护机制,就一定能夯实粮食生产的土地根基,为端牢“中国饭碗”提供坚实支撑。
金牌并非唯一目标,
“零的突破”也是成功一大步
2月14日 黄帅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背景:日前,在北京冬奥会男子钢架雪车比赛上,中国选手闫文港以4分01秒77的总成绩斩获铜牌。这是中国选手在冬奥会历史上获得的首枚钢架雪车奖牌,实现了我们在这一项目上的“零的突破”。
观点摘要:我们在钢架雪车项目上“零的突破”,看似是一小步,其实是“成功的一大步”。对中国队来说,夺取金牌,固然是参加比赛的重要目标,但不是唯一目标。能够在一些不具备优势的项目上获得铜牌,或者没有获得奖牌,只是分数排名上有所进步,都是值得肯定的成绩。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那些我们擅长的项目,也是前辈经验积累的结果,也需要逐步由弱变强的过程。所有的金牌,都离不开长期艰辛的努力,建立在之前获得银牌、铜牌的基础上。我们要看到胜利背后的付出,要理解成功之前的积累,即便一时没有获得最好的成绩,也不必陷入悲观与抱怨,而要振作精神、重新再来。只要运动员聚集在“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的奥林匹克格言下,不断追求自我超越,努力在比赛中展现最好状态,就能享受到冬奥的激情与快乐。
寻找“粉衣小哥”,也是一段冬奥佳话
2月10日 《新京报》 白晶晶
背景:近日,一则短视频被广泛传播。视频中,美国运动员特莎·莫德激动地讲述着自己参加北京冬奥会开幕式的感受,“他跟我说 Welcome to China!每每想到这一刻,我真的忍不住落泪。”她口中的这个“他”,正是来自清华大学的冬奥志愿者孙泽宇。开幕式当天,小孙在现场担任标兵志愿者。
观点摘要:说起冬奥热情的志愿者,“粉衣小哥”不是一个人,而是一支队伍。算起来,不少与冬奥结缘,身着志愿者服装的孩子正是“00后”一代。当冬奥邂逅春节,对服务冬奥的一些志愿者来说,这个“冬奥年”却意味着无法与家人团聚。据北京市教委介绍,2022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共有1.4万名首都高校师生作为赛会志愿者提供保障服务。对有些“00后”来说,这也是第一个离家的春节。不过,他们用灿烂的笑容、勤勉的行动,让自己变成温暖的小火炬,将思乡之情化为逐梦的行动。奉献和担当是一种收获。向“微光成炬”的冬奥志愿者致敬,冬奥的荣耀属于千千万万善良好客的中国人,共同携手用热情传递“中国温度”。
(华峰 辑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