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热点大图
  • 头条
  • 今日关注
  • 济宁城事
  • 25楼会客厅
  • 时政要闻
  • 今日热点
  • 济宁经济
  • 视听济宁
  • 图说济宁
  • 文化周末
  • 民生新闻
  • 公安交警
  • 今日时评
  • 健康生活
  • 本网独家
  • 精彩专题
  • 本网出品
  • 数字报
  • 县区之窗
  • 今日关注
  • 济宁城事
  • 时政要闻
  • 县区之窗
  • 济宁经济
  • F25客厅
  • 今日热点
  • 视听济宁
  • 央媒看济
  • 本网独家
  • 今日时评
  • 精彩专题
  • 房产 车市
  • 文化周末
  • 财经 旅游
  • 圣地摄影
  • 通讯员
  • 济宁论坛
  • 数字报
  • 掌上济宁
主页 > 今日热点 >
山东省2022年工作动员大会丨山东年初总动员,为何高调提创新?
2022-02-13 来源:青州广电
  • 作者:编辑:李木木
  • 一年之计在于春。

    春节后开班第一天,山东举行了全省工作动员大会。然而,这次的年初“总动员”,山东鲜明提出“十大创新”,并强调“把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山东对创新的高调表态和强烈追求,让关于山东“很保守”的传统认知再度被颠覆。今年初,山东为何高调提“创新”?


    等不起、慢不得,必须创新突破

    毋庸置疑,近几年来“创新”一直是山东的关键词。

    于山东而言,创新不是“想不想”的问题,而是“必须做”和“不得不”的问题。

    从宏观背景看,山东“走在前列、全面开创”的目标定位,决定了其必须以更大的创新激发社会发展的动力活力,以确保“走在前”。

    从经济走势看,自2018年启动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以来,山东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经济发展连续闯关夺隘。2021年山东生产总值超8.3万亿元,同比增长8.3%,实现了“十四五”的良好开局。2022年山东省政府工作报告中,“创新”被提到了48次。不可否认,最近几年山东的确跑出了创新的“加速度”。

    《中国区域创新评价能力报告2021》显示,山东的综合创新能力位居全国第六位,连续多年保持前列,在北方省份中仅次于北京。2021年GDP总量排名第一、二位的广东和江苏,创新能力分列第一位和第三位。而GDP总量与山东差距不足万亿元的浙江居第五位。不难发现,虽然山东的创新成效显著,但“前跑后追”的态势没变。

    唯有创新才能持续发展,没有创新就难有更大作为。对此,山东的思路清晰而明确——无论是巩固拓展比较优势、补齐克服短板弱项,还是有效激发社会和市场的动力活力,山东都需要“强化创新、寻求突破”。

    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危机感、坐不住的责任感,都决定了山东必须持之以恒“搞创新、求突破”。

    科技研发创新,当仁不让打前锋

    在山东的“十大创新”中,居于首位的是“科技研发创新”,紧随其后的是“人才引育创新”。近年来,作为工业大省的山东,在科技研发和人才引育方面的动作频频,不仅推动山东从“制造大省”加速迈向“制造强省”,更激发了社会各领域的发展活力。

    制造业广为流传的“微笑曲线”理论认为,处于曲线两端的技术研发和品牌服务应具备高附加值。虽然在物联网时代这一理论颇有争议,但在加强创新研发和创新品牌服务的产业两端发力,对于山东制造业突破“卡脖子技术”和产业链的“低端锁定”,依然极具现实意义。

    随着在科技研发领域政策资金支持力度的不断加大,山东的创新驱动能力显著增强。

    2021年,山东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实现了多个突破——取得时速600公里磁浮交通系统、国密算法物联网安全芯片、磁悬浮离心鼓风机等一批标志性成果。

    而目前正在冬奥会赛场大显身手的“山东制造”雪蜡车,更是科研创新结出的硕果,共申报专利66项,是名副其实的“中国首创、世界领先、完全国产”。

    引人注目的是,在“十大创新”中的“加强文化宣传创新”方面,山东着重强调要擦亮“好客山东 好品山东”品牌。

    近年来,随着观念的不断转变,山东更加注重品牌战略在实施质量强省中的重要作用。强调打响“山东好品”品牌,为山东推动高质量发展在农业、工业、服务业、建筑业等领域构建品牌体系。好客是真情,好品凭厚道。“好客山东”的“人”,“好品山东”的“物”,让山东的品牌势能再度升维,也折射出山东在发展理念方面的巨大转变。

    是创新,让山东的“技术研发”和“品牌服务”产业两端的“微笑曲线”扬起来,发展格局拓展开。

    以创新求突破,山东有满满的“获得感”

    细数山东近年来的变化不难发现,营商环境的改变,数字变革的创新,产业生态的创新,带给山东的都是满满的“获得感”。

    市场主体总量的变化是经济活力的晴雨表,也最能折射营商环境的优劣。数据显示,2018年山东市场主体总量为900万户,2019年突破1000万户大关。2020年,市场主体达到1185.8万户,其中,中小企业突破350万户,较2015年翻了一番多。截至2021年底,山东民营经济市场主体超过1300万户,民营工业对规模以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70%以上。

    作为经济发展内生动力的源泉,山东市场主体总量连续多年“百万”量的猛增,正是得益于山东营商环境的不断优化和一系列的改革创新举措。

    与此同时,在持续的创新驱动下,山东的创新平台建设提速,创新主体不断壮大。2021年山东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数据显示,山东实施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工程,打造了一批在细分领域掌握独门绝技的“单打冠军”和“配套专家”。新兴动能培育中,山东“四新”经济投资占全部投资比重提升至51.2%。

    山东经济“量的提升、质的突破、稳的延续”的良好态势,归根结底源于创新。

    人才“引育用”,既要有真心也要有实际

    科技创新的本质是人才驱动。城市求贤,人才择城。前些年,山东一度成为人才流失第一大省。人才短缺,发展的后劲就不足。

    近年来,山东陆续出台人才改革22条、人才支撑新旧动能转换20条、引才用才18条、人才兴鲁行动32条等综合性政策。2021年颁布实施了《山东省人才发展促进条例》,持续优化人才来鲁创新创业的政策环境,人才回流态势初步形成。

    这次大会,山东提出在“招才引智”“自主培养”“人尽其才”上出新招,从“引、育、用”三个层面推动创新,山东的人才战略逻辑正越来越清晰。

    在今年的山东春晚舞台上,“院士博士合唱团”登台亮相秀才艺,在羡煞旁人的同时,也展示了山东发展的十足后劲。

    从“只会组织工人”到“学会组织工程师”,对人才的重视与重用,正逐渐成为山东推动动能转换和产业升级的最强信心和底气所在。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次以“创新”为主题的大会上,山东对做出突出贡献的企业家大张旗鼓予以表彰重奖,既体现了对优秀企业家人才的重视,更大力弘扬了企业家精神。

    谋发展、拓新局,创新势在必行

    创新的本质是突破。做前人没有做过的事,走前人没走过的路,是创新最大的难度,也是创新的意义所在。

    在山东的“十大创新”中,从“加强要素保障”到“加强风险防控”,从“加强文化宣传”到“加强推进落实”……创新的支撑、前提、载体、保障,均有系统谋划和顶层设计。一切发展成果,则皆以惠及民生为根本落脚点。

    创新艰难但势在必行。2022年是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年,是“十四五”规划实施的关键之年,也是山东新旧动能转换“五年取得突破”的决战之年。“当前,山东经济社会发展正处在关键时期,既面临难得发展机遇,也面临不少风险挑战,关键要把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持续增强经济社会发展创新力。”

    起步就是冲刺、开局就是决战。山东能否在一季度实现“开门稳”“开门红”并为全年工作打牢基础、争取主动,创新是关键的关键。

    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一个创新驱动下更具活力的山东,正呼之欲出。

    相关新闻
    济宁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 济宁日报社 联合主办
    鲁ICP备10208553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许可证编号:37120180009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本网举报电话:0537-2343210 举报邮箱:jnrbs@163.com
    济宁报业传媒集团有限公司 东方圣城网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Copyright © 2021 www.jn001.com
    鲁公网安备 3708020200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