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近春节,家家户户开始将准备年货提上了日程。酥鸡块、炸丸子、做腊肉、蒸枣糕……忙得不亦乐乎,如果过年是一场盛大的仪式,而年货就是这场仪式的载体,张罗年货的过程唤醒了人们对传统文化习俗的感知,精心准备的年货烹制了家的温度与味道。
历史悠久 腊肉成为必备年货
腊肉是中国腌肉的一种,主要流行于四川、湖南和广东一带,但在南方其他地区也有制作,由于通常是在农历的腊月进行腌制,所以称作“腊肉”。据记载,早在三国时期,张鲁兵败南下,途经汉中红庙塘时,汉中人用上等腊肉招待过他。据传清光绪二十六年,慈禧太后携光绪皇帝避难西安,陕南地方官吏曾进贡腊肉御用,慈禧食后,赞不绝口。
加工制作腊肉的传统习惯久远,每逢冬腊月,即小雪至立春前,家家户户除留够过年用的鲜肉外,其余用食盐配以一定比例的花椒、大茴、八角、桂皮、丁香等香料,腌入缸中。7至15天后,用棕叶绳索串挂起来,滴干水,进行加工制作。选用柏树枝、甘蔗皮、椿树皮或柴草火慢慢熏烤,然后挂起来用烟火慢慢熏干而成。
熏好的腊肉,表里一致,煮熟切成片,透明发亮,色泽鲜艳,黄里透红,吃起来味道醇香,肥不腻口,瘦而不柴,不仅风味独特,而且具有开胃、去寒、消食等功能。腊肉从鲜肉加工、制作到存放,肉质不变,长期保持香味,还有久放不坏的特点,成为别具一格的地方风味食品。
各具特色 多种做法烹出年味
过年买腊肉,是市民李女士多年的习惯了。“小时候,每逢过年,家里都会做腊肉,五香的、酱香口味的腊肉,总是被小孩子们一抢而光,吃腊肉成了童年过年记忆里的独特仪式感。”李女士告诉记者,腊肉种类纷呈,同一品种,又因产地、加工方法等不同而各具特色。著名的品种有广式腊肉、湖南腊肉和四川腊肉。广式腊肉以腊腩条最闻名,是以猪的肋条肉为原料经腌制、烘烤而成;湖南腊肉,也叫三湘腊肉,是选用皮薄、肉嫩、体重适宜的宁乡猪为原料,经切条、配制辅料,腌渍、洗盐、晾干和熏制六道工序加工而成;四川腊肉,是将肉切成条状,再经腌渍、洗晾、烘制而成。
62岁的郑元菊制作的腊肉有口皆碑。“我做腊肉已经十几年了,在不断摸索中找到了具有济宁味道的制作方法,用花椒、大茴香、小茴香、芝麻炒过的腊肉香味,一闻就能联想到过年的记忆。”郑元菊告诉记者,每逢过年,街坊四邻总来这里挑选精美可口的腊肉。她向记者介绍了家制腊肉做法,腊肉制作有切条、腌制、烟熏、蒸制、切片几个步骤。首先,将肉切成长条,扎些小眼,用经过炒烫晾至温热的花椒和盐进行揉搓后放入瓷盆,皮朝下肉朝上,一层层码放,最上面一层用重物压住。每隔2天翻倒1次,腌10天后,改为每天翻倒1次,再腌4至5天,取出,用绳穿上,吊挂通风处晾至半干。其次,在大铁锅内放锯末,上架铁箅子,把晾好的肉置其上,盖上锅盖,然后烧火。当锯末受热冒烟时停火,肉熏上黄色,其水分已干即成。最后,把制好的腊肉放入温水泡软,刮去黄面,并用软刷刷去肉上的尘土,再用温水洗净,放入容器,上屉用旺火沸水足气蒸约1小时。下屉晾凉,切片装盘食用。
“肉腌好后,吊挂在屋外阳光下晒,开始每天晒1次,以后每隔2天晒1次,晒约2个月,即可成为色黄发干的腊肉。冬至以后,大寒以前制作的腊肉保存得最久且不易变味。腊肉在常温下保存,农历三月以前味道是最正宗的时候,随着气温的升高,腊肉虽然肉质不变,但味道会变得刺喉。所以农历三月以后,腊肉就不能在常温下保存了。”郑元菊说。(记者 王艳茹)
责任编辑: 作者:
①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济宁日报、济宁晚报"的所有文字和图片稿件,版权均属于 济宁日报社和东方圣城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 东方圣城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济宁日报、济宁晚报"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一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东方圣城网联系。
投稿请至邮箱:jnrbs@163.com
※ 联系电话:(0537)2343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