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大力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发挥道德模范及身边好人的示范引领作用,体现县委、县政府和社会各界对先进典型的关心关爱,树立“好人有好报”的价值导向,1月26日,梁山县委宣传部、县文明办开展2022年道德模范身边好人礼遇慰问活动。
一、走访慰问王鹏
县委宣传部主持日常工作的副部长寻传军一行来到小安山镇水屯村,走进中国好人、山东好人、济宁市道德模范王鹏家中,向他和家人送去节日的问候和关爱,并代表县委宣传部、县文明办送上慰问品和慰问金。
王鹏个人事迹
王鹏,男,1981年出生,小安山镇东张村人,现为梁山县小安山镇水屯村第二卫生室医生。他是一位身患小儿麻痹症的残疾乡村医生,身残志坚,少时立志学医,刻苦求学,学成归乡做了一名乡村医生。他精心对待每一位患者,细心诊断用药,虽然行动不便,但只要患者有需要,无论下雨下雪,他都随叫随到。十五年如一日,他用残疾的身躯、对家乡的挚爱,诠释着人间大爱,帮村民守住第一道健康屏障,成为村民的健康守护神。他的名字叫王鹏,梁山县小安山镇水屯村第二卫生室医生。2018年9月,王鹏入选中国好人榜敬业奉献类中国好人。2019年12月荣获山东省残疾人自主创业标兵称号。
二、走访慰问辛延娥
县委宣传部主持日常工作的副部长寻传军一行来到梁山街道鱼王庄村,走进山东好人、济宁好人辛延娥家中,向她及家人致以新春的问候和节日的关怀,并代表县委宣传部、县文明办送上慰问品和慰问金。
辛延娥个人事迹
辛延娥是梁山街道鱼王庄村贫困户,村保洁员,她在工作中严格要求自己,一丝不苟,爱岗敬业讲奉献,自从担任村保洁员的职务以来,辛延娥所管辖的卫生区域一直是街道环卫领域的标杆。
2021年8月24日上午7点30分,她和以往一样开始一天的保洁工作,发现路边散落一片“冥币”,于是把垃圾连同“冥币”都倒入垃圾桶里,她准备离开时突然发现那些“冥币”就是人民币,于是她把所有的人民币都拣出来数了数,整整8350元,她用袋子把钱装好,带回了自己家中等待失主寻找。连续等了三天后一直没有听到村上有人丢钱的事,她害怕别人冒领,所以一直没有贸然说自己捡到了一笔钱。直到第四天在打扫卫生的时候听到村里有传言王某把卖猪的钱丢了,但是具体丢了多少、啥时候丢的也不知道,于是辛延娥就去了村委会,找到了村支部书记一起把钱交给了失主。这四天里,失主王某曾经多次检查村里的录像,并没有发现辛延娥捡到过钱,8350元是王某辛苦养猪的劳动所得,同样,对于辛延娥来说也是一笔巨款,在无人知晓的情况下,她可以当做不知道把钱自己留下,但是却没有这么做,而是交还给了失主。正如辛延娥本人所说:“挣钱都不容易,不是自己的钱,就应该还给人家”。就这样,“拾金不昧的保洁员辛延娥”的故事在村里传开了。
三、走访慰问孟庆启
县委宣传部副部长李雪一行来到水泊街道前集村,走进市孝心家庭孟庆启家中,亲切询问了家中老人的身体情况和生活现状,并代表县委宣传部、县文明办送上慰问品和慰问金。
孟庆启个人事迹
孟庆启,前集村村民,中国共产党党员,其母亲张桂兰已经101岁高龄。孟庆启本人也已63岁。孟庆启可以说是前集村“孝老爱亲”典范之一。
正所谓“久病床前无孝子”,虽然母亲张桂兰已卧床多年,但是孟庆启一直守护在母亲身边,几十年如一日的照顾母亲的饮食起居,任劳任怨,从不抱怨。因为自身没有什么技能傍身,平时只能干点体力活,赚点生活费维持家用。从事体力劳动通常上班时间较长,为了方便照顾母亲,所以孟庆启平时只会在村周边干点零工,早上早早的做饭,伺候母亲吃过饭后就赶紧上工,再利用中午休息的时间为母亲做午饭,有时候忙的自己中午都吃不上饭。到了晚上才会有时间洗洗刷刷,给母亲换换衣服、擦擦身子。失去行动能力的母亲,时常抱怨自己拖累了儿子,让儿子不能够好好的为自己生活,怪自己不能帮助儿子,这时候孟庆启总是细心的与母亲沟通,宽慰母亲说:“这是作为一个儿子应该做的,以前日子那么穷,吃糠咽菜,连口热乎饭都吃不上,那么难过您都把我养大了,现在党和国家这么好,给了我们这么好的生活条件,我一定好好照顾您,让您享福,您长寿就是我的福气。您看现在您是百岁老人了,连街道的领导都关心咱们,时常来慰问,我都觉着脸上有光呢!”
四、走访慰问王克法
县委宣传部副部长杨光一行来到馆驿镇馆驿村,走进山东好人、济宁好人王克法家中,详细了解王克法及其家人的生活情况、身体状况,并代表县委宣传部、县文明办送上慰问品和慰问金。
王克法个人事迹
王克法,男,1947年5月出生,是梁山县馆驿镇馆驿村人,也是馆驿镇一名普通的环卫工。他每天在晨曦中迎来阳光,在暮色中送走夕阳,风里来雨里去,以“宁可一人脏,换来万人洁”的无私奉献精神,默默战斗在环卫清运工作的第一线,为村民创造出干净整洁的生活环境。
王克法在平时工作的镇中心幼儿园附近路段清扫保洁作业时,在绿化带花坛上拾到一只女士手提包,打开一看,里面装有5000多元现金以及身份证、还有一张医院的药费催缴单等重要物件。凭直觉,王克法判断这只手提包多半是病人家属遗失的,他留在原地等候了近一个小时还不见失主回来,便带着手提包先开工。但直至下班,失主还是没有出现。他着急了,赶紧联系镇环卫工作负责人,并立即联系警方,最后警方根据身份证信息和失主取得了联系。
“我也很缺钱,但不是我的劳动所得,我坚决不拿。”在面对失主答谢时,王克法道出了一位环卫工人最朴实的内心世界。他认为:“一个人只要活的诚实,有信用,就等于有了一大笔财富”。
五、走访慰问贾德龙
县互联网信息发展中心主任雷传芳、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副主任刘继华一行来到大路口乡贾堌堆村,走进市孝心家庭贾德龙家中慰问,亲切询问家中老人的身体情况,送上新春的祝福,并代表县委宣传部、县文明办送上慰问品和慰问金。
贾德龙个人事迹
贾德龙,1985年出生在梁山县大路口乡贾堌堆村,16岁时因为家庭困难,为了成全弟弟妹妹的学业毅然辍学外出打工。26岁时,母亲因为检查出肝癌,得知消息当即辞掉工作回到母亲身边照顾母亲。
母亲病重的日子里,他独自带着母亲辗转上海、北京、济南等地求医治病,为母亲寻求更好的医疗资源。母亲最后的那段时间里,他对母亲寸步不离,给她梳头、洗脸、洗脚,照顾饮食起居,熬煮些补充蛋白的汤药,了解一些和母亲病情相关的信息。同病房的病友总是在母亲身边很是羡慕的念叨:虽然是个儿子,确是比女儿更贴心。主管的大夫和护士也是无不赞许这个细心的小伙。母亲开始得知自己的状况,很是消极,整天愁眉不展,他就耐心的鼓励她给她战胜病魔的信心,在他的努力下,母亲变得勇敢不再恐惧,放平了心态,积极的配合医生治疗,好几次在病危通知中苏醒了过来。
2015年的春天,母亲还是被病魔夺去了生命,他在无限的悲痛中料理完母亲的后事,看着苍老的父亲深感“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道理,放弃了继续外出打工的念头,毅然选择了在老家照顾老父亲,陪伴在父亲左右。
现在的他虽然挣的工资没有外面高,待遇没有外面好,但他非常满足,因为他能和最亲最近的人健康平安的生活在一起,就会感到非常幸福。妻子每天都做父亲爱吃的饭菜,换季也总会给父亲买几件新衣,几个孩子有好吃的好喝的也都是先想着爷爷,“百善孝为先'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这个家里还会继续的传承下去.......
六、走访慰问安爱芝
县互联网信息发展中心主任雷传芳、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副主任刘继华一行来到大路口乡翟楼村,走进县道德模范、中国好人安爱芝家中,致以新春的问候,关切地询问家中现状及家里人的身体情况,并代表县委宣传部、县文明办送上慰问品和慰问金。
安爱芝个人事迹
安爱芝,女,1957年出生,系大路口乡翟楼村村民。1985年丈夫翟士启意外发生车祸,腰神经受损导致高位截瘫造成终身残疾,从此丧失了劳动能力,再也没有站起来。
此后,家庭的重担就落在了安爱芝柔弱的双肩上,当时,她只有28岁,儿子3岁,女儿刚满周岁,上面还有年迈的老人。面对这一切,是走?还是留?以后的路怎么走?左邻右舍都在劝,趁现在还年轻走吧。但她面对这艰难的抉择,她选择了留下,为了深爱的丈夫,为了子女有一个完整的家。安爱芝以一个女人柔弱的双肩挑起了育儿、持家的千钧重担,几十年如一日的对瘫痪的丈夫不离不弃,精心照顾,对年迈的婆婆精心赡养,对年幼的子女含辛茹苦抚养成人至成家立业,她的事迹在本村及邻近村庄传为佳话。
安爱芝的能干能吃苦也得到了村民的认可,都朝她竖起了大拇指,称赞她女强人了不起!她先后荣获“济宁好人”、“济宁孝心家庭”、“感动梁山人物”等称号。
县委宣传部、县文明办通过开展道德模范身边好人礼遇慰问活动,倡导文明新风、弘扬社会正能量,让模范好人深切感受到来自党和政府、来自社会的关爱关怀,在全社会形成了学习模范、关爱模范、礼遇模范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