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上济宁讯(通讯员 王康慧)市场主体是经济的力量载体,优化营商环境应当以市场主体需求为导向。2021年以来,济宁经济技术开发区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坚持把“提高市场主体满意度”作为公共资源交易服务的宗旨,把企业感受作为第一感受,不断完善服务机制,创新服务模式,简化办事流程,提升服务质量,用心用情把好事办好,依法依规把实事办实。
聚焦“主动回访” 主动提供服务
推行“一项目一回访”常态化运行机制,对于房屋建设和市政工程项目,项目招投标结束后常态化开展交易主体电话回访活动,对各类意见建议逐一进行登记、归类、总结和整理,实行台账管理,明确责任人。切实有效的解决招投标活动中市场主体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保障不同所有制企业公平参与市场竞争,确保工程项目招投标领域营商环境突出问题专项治理落地落实,确保该区招投标市场健康有序发展。同时,经开区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对投标企业、招标(采购)人、中介代理机构等交易主体进行了实地走访,发放了《科技惠企政策汇编》、《惠企政策解读汇编》、《济宁市工程建设招标投标服务政策》等服务指南,并就各交易主体关心关注的问题面对面进行了交流,为交易主体排忧解难,做好“贴心人”。2021年以来电话访问企业165家,走访企业42家,收集意见建议3条,落实服务措施12个,增强了交易主体的获得感和满意度。
聚焦“沟通便捷” 加强线上互动
根据交易业务特点,建立了招标人、中介机构等交易主体交流微信群,明确专人进行管理,用于宣传政策、答疑解惑,为企业发展送去“及时雨”。在济宁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门户网站营商环境专栏发布最新招投标法规政策,开通了“优化招标投标指标营商环境意见建议征集栏”,给各交易主体提供更加方便、快捷、准确、高效的沟通渠道,使市场主体及时掌握公共资源交易最新法律法规及相关政策,实现了便捷的指尖服务,拉近了交易中心和市场主体的距离。
聚焦“高效透明” 打造阳光交易
推按照“一体化发展、一盘棋运行”思路,在加强电子交易平台建设的基础上,积极对接政府采购交易监管平台、行政监督平台和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达到了“一网三平台”的信息化建设要求,实现了数据互联互通、信用信息共享。推动“远程异地评标”“数字见证”“评定分离”等创新举措常态化运行,实现了优质专家资源跨地区、跨行业共享共用,遏制了围标、串标违法行为。推动上线“标立通”微信小程序,实现CA数字证书办理、招投标文件签章、加密解密、开具电子保函等事项掌上办理。推动在线抽取评标专家、在线支付专家评标评审费用,进一步规范了评标(评审)专家劳务报酬支付行为。将“高效、阳光、透明”注入公共资源交易的每一个关键环节,切实维护公开、公平、公正和诚实信用的公共资源交易市场秩序,推进公共资源交易法制化、规范化、透明化,打造使政府放心群众满意的阳光交易,不断增强公共资源交易的透明度和公信力。
聚焦“业务水平” 提升服务效能
中心工作人员不断学习标投标相关法律法规、公共资源交易工作规程等内容,切实理解党和国家方针政策、贯彻实施法律法规,切实提升公共资源交易工作质量和水平。
不定期举办招标代理机构座谈会、培训会,对招标代理机构在日常代理服务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和需要重点注意的事项进行梳理,做全面强调和讲解。增强代理机构从业人员对政策文件、业务流程、系统操作的了解掌握,提高代理机构从业人员的服务水平和业务能力,强化招标代理机构从业人员的责任意识,发挥好在招投标工作中的桥梁纽带作用。
下一步,经开区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将以更高的政治站位、更务实的工作态度和更有力的工作举措,推动营商环境再优化、服务质量再提升、企业满意度再增强,以“不比政策比环境,不比投入比服务”的理念不断优化招投标领域营商环境,将“有呼必应、无事不扰”的“店小二”精神真正完全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