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上济宁讯(通讯员 张嘉衬)人才是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资源,是赋能创新的鲜活动力。济宁高新区创新开拓人才发展新路径,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加速形成人才建设新高地。
建设人才联盟
汇聚高端人才
“中小城市相对于大城市,不具备人才竞争优势。要想招引优质人才,必须拿出诚意。”济宁高新区党工委组织部(人力资源部)人才工作处副处长张进宝说,2013 年济宁高新区就成立了专注于服务中高端人才的平台——人才联盟。
人才联盟作为人才服务综合平台,搭建了融人才交流、信息分析、政策发布、社交办公等功能于一体的大数据人力资源服务平台,以业务承揽的方式,开展人员招聘、教育培训、业务代理、人才评价及交流对接等业务。2020 年,在原有人才联盟平台的基础上,济宁高新人才发展集团揭牌成立,打造全链条人才服务产业。
目前,济宁高新区已拥有产业技能人才 3.5 万人,共引育各类领军人才317 人,其中国家级领军人才 29 人。
“减压”“松绑”
让专业人做专业事
在山推工程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工作的姚友良,是公司研发部门“工程机械研究院”的院长。以前,他兼有行政职务。从产品研发到采购、制造、销售、服务,姚友良都要参与。这压得他喘不过气来。
为给科技人才“减压”“松绑”,让研究者回归本位,同时落实省市委有关要求,济宁高新区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及时出台政策,特别要求“专业的人专心做专业的事”,鼓励企业减少科研人才承担非科研领域的任务, 赋予相关人才更大技术路线决定权和经费使用权。
“松绑”后的姚友良,被任命为公司首席科学家,潜心于工程机械整机及关键核心零部件的技术研究,先后主持国家科技支撑计划 2 项、国家863 计划 1 项。“现在自身专业技能得到充分释放。”姚友良说。
创新、创业生态日趋转好,为企业冲刺、腾飞提供了新空间。济宁高新区以人才赋能经济建设,2020 年三类专利授权量达 2038 件。
“我们要让人才愿意留下来,能够静下来,做出成果来,真正做到为人才松绑,为企业清障,为产业赋能。”济宁高新区党工委组织部(人力资源部)副部长程辉说。
培育本地人才
打造人才孵化基地
除了面向国内外招贤纳士,济宁高新区还打造人才孵化基地,吸引本地人才留在家乡。如创新实施“母校寻英”系列计划,建成济宁高新区籍人才数据库,回引济宁籍优秀人才。济宁高新区还按博士、硕士、学士 3 个层次明确青年人才保障标准,规定给予回引人才最高每人每月 6000元的引才补贴,连续补贴3 年,给予个人最高一次性 30 万元的购房补贴。近两年,济宁高新区已吸引近千名硕士以上学历的优秀青年人才回乡就业创业。
毕业于美国德州大学奥斯汀分校的于丁一, 2019 年受到家乡创业政策的感召,回乡创业。他建设的“高端检测实验室”填补了本地在医学高端检测领域的空白。“家乡提前帮我们建设好项目实验室,零跑腿就完成了各种企业注册手续。”于丁一说,如果不是济宁高新区从海外留学人员信息库里找到他, 自己很难下定决心回到家乡创业。
为有效吸引人才落户,济宁高新区建设了十五年一贯制学校及普惠托育机构,为全区人才子女入托、就学提供优质服务。4000 余套高品质人才公寓投入运营,满足引进人才的生活需求。一系列贴心服务,让各类人才在济宁高新区安心做科研、聚力出成果。
济宁高新区党工委委员、组织部(人力资源部)部长刘伟宏说:“未来,济宁高新区将聚焦产业发展导向,最大限度释放人才政策红利,推动各类人才引育链、平台链、服务链融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