蜿蜒的农村公路横卧在邹东山区,来往的物流车辆穿行在一个个美丽乡村,新修的农村公路就在家门口......初冬时节,孟子故里邹城市一条条“四好农村路”四通八达,串连起了乡村振兴的“好风光”。
近年来,邹城市深入贯彻上级关于深化“四好农村路”示范创建工作部署要求,着力于农村公路智能信息化生态平台建设,实现“建、管、养、运”深度融合,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交通运输支撑。截至目前,该市农村公路总里程达2710公里,农村公路管养覆盖率100%,农村快件日均送达量3.4万件,形成了“人便于行、货畅其流”的交通服务环境。
户户通:四好公路修到家门口
“这么好的公路现在直接通到家门口,下雨天也踩不到泥,游客明显增多了,心里别提多舒服了!”邹城市香城镇泉山沟村党支部书记陈涛说,作为该市重点打造的美丽乡村,泉山沟村得益于农村公路建设,村里游客量和知名度提升明显。
泉山沟村的变化见证着邹城“四好农村路”的发展。该市将农村通户道路硬化项目作为重要的民生工程扎实深耕,持续推进“村村通、村内通、户户通”三通工程建设,组织干部群众深入一线摸排通户道路硬化情况。“我们在摸排考察的基础上,完善农村路网布局,精准改善群众出行条件。”邹城市交通运输局建设管理科科长顾士国介绍道。
2021年,邹城市在完成158个村庄195公里通户道路硬化的基础上,再次把1022公里农村损毁道路以及通户未硬化道路纳入到为民办实事中去,打通村民户前“一米路”。
抓养护:齐抓共管打造“智慧农路”
在邹城市乡道Y142公路上,一辆崭新的修路工程车正在进行道路修补作业,从加热、耙松到喷洒乳化沥青、摊铺压实,短短30分钟一块坑槽破损路面被修葺一新,接缝处自然平整。乡道Y142修建于2010年,因修建年限较长,路面出现不同程度损坏。2021年将这条公路纳入管养后,共维修路面1280平方、道口桩25根、波形护栏11米。
“像乡道Y142公路一样,邹城把近年来实施的3803.5公里村内通、户户通道路全部纳入‘智慧农路’信息管理平台,目前共收集解决路面问题反馈213余条,较传统养护机制,响应速度和决策效率提升了50%。”邹城市交通运输局养护办主任郑方亮说道。
在农村公路养护上,邹城市陆续投资超50亿元,以助力美丽乡村建设为出发点,以“保持田园风光、突出特色文化”为主题,将村路硬化、环境整治以及美丽乡村建设齐抓共管,依托当地的自然条件和发展规划,促进道路形态和自然环境交相辉映。该市全面推行农村公路三级“路长制”,构建职责明确、高效运转的工作机制,路政员、专管员、护路员、保洁员全面参与,全市约有4000名群众参与到“四好农村路”工作中。目前,邹城农村公路管养覆盖率达100%,路域绿化率85%以上,建设景观小品1133个。
促民生:铺就乡村振兴康庄路
邹城市东部山区的张庄镇上磨石岭村,环境优美、生态资源丰富,但之前山路不畅,村里的柿子、核桃等特色农产品运不下山,群众收入无法提升。
“现在村里道路修好了,收获的农产品可以通过专线货车一趟趟拉出去,村民人均年增收达到5000元以上。”上磨石岭村党支部书记李怀东感慨地说,为破解制约村庄发展的道路问题,借助邹城市农村公路“三年集中攻坚”专项行动以及乡村振兴等利好政策的实施,在近几年时间内,村庄先后争取建成了10余条公路,合计15公里。
以上磨石岭村为代表,邹城把“四好农村路”建设作为赋能乡村振兴的有力抓手,“四好农村路”带动乡村振兴的作用越来越大,真正成为了村强民富的康庄路。依托“四好农村路”建设,该市打造了“城中心、镇节点、村终端”的一元公交网络,构建起快递服务体系,建设了13处镇级客货邮公共服务中心和540处村级快递服务站。目前,邹城已调整优化公交线路64条、总里程1700余公里,实现行政村(居)全覆盖,年客运量3000万人次以上;农村快件日均送达量3.4万件,增长24.3%;今年助力樱桃、核桃销售15.5万单、31.7万公斤,实现收入1064万元。(通讯员 盛超 张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