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市上下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落实省委十一届十四次全体会议和市委十三届十三次全会部署要求之际,近日,第四届淮海经济区协同发展(济宁)座谈会召开,淮海经济区各成员市共叙合作情谊、共商发展大计、共绘美好未来,进一步建立健全淮海经济区协同发展合作新机制,推动淮海经济区经济社会发展向更高水平和更高质量迈进。
风劲正是扬帆时。淮海经济区是全国最早的区域性经济合作组织之一,在全国区域经济发展格局中占有重要位置。目前,淮海经济区成员市协同发展从“谋篇起势”迈入了“扬帆远航”新阶段,呈现出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如今,淮海经济区新一轮合作的帷幕已经拉开,自觉践行协同发展、互利共赢的理念,全力推动淮海经济区建设取得新的突破,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新任务、新课题。
我市高度重视淮海经济区协同发展,按照国家、省市战略部署和要求,紧紧围绕目标任务,在生态建设、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等方面不断书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近年来,我市建成工程机械、生物医药、纺织服装、专用汽车等多个国家级产业基地和创新创业平台,装备制造、研学旅游等多个产业入选省首批现代优势产业集群,是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山东省三大人才改革试验区之一。高铁2小时到北京、3小时到上海,航道通航里程1100公里,内河航运千吨级轮船、万吨级船队可直达江浙沪;济宁机场直达全国主要城市,欧亚班列直通欧洲腹地。在全省率先推行“市县同权”改革,重点事项办理全面进入“1天时代”,营商环境评价连续两年位居全省前3位,政务服务指标、政府采购指标进入全国标杆城市,为推动淮海经济区高质量发展贡献着济宁力量。
大旗已举,谋定而后动。从顶层设计到全面落实,淮海经济区协同发展的画笔,正描绘更加美好的明天。站在“十四五”发展新起点,在协同发展中扬帆远航,我们要立足主动对接京津冀协同发展、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鲁南经济圈等国家和省级战略,在重点产业布局、重要公共服务等方面密切合作、协同推进。要加快城际铁路、高铁、高速等重大设施建设,共同谋划淮海经济区交通一体化大格局。要锚定建设淮海经济区京杭运河经济带,加快构建多式联运物流通道和内河集装箱航运通道,打通航运“大动脉”,畅通港口“微循环”,形成“公铁水”多式联运、“江河海”互联互通,做到物畅其流、货通天下,加快打造“运河上的淮海经济区”。要深入推动科技创新、产业配套、经贸往来等合作,畅通经济循环。要放大区域特色产业联盟和投资基金作用,提升供给能级,建立互动共生、利益共享的产业链一体化组织新模式。要充分挖掘各市历史文化资源,在景点开发、线路推广、游客推送等方面加强互动合作,通过推介会、宣传视频等方式常态化开展兄弟市文旅推介活动,携手打造精品旅游线路,整体性提升区域文旅影响力,全方位学习兄弟市的先进经验,深化交流、务实合作,努力为淮海经济区高水平开放、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多济宁力量。
协同促发展,扬帆共奋进。让我们在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指引下,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重要指示要求,锚定“走在前列、全面开创”“三个走在前”总遵循、总定位、总航标,加强对接沟通,携手务实合作,在协同发展中扬帆远航,奋力书写济宁新时代现代化强市建设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