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上济宁讯(记者 刘传伏)大美淮海气象万千,巍巍尼山洙泗流长。12月20日,第四届淮海经济区协同发展(济宁)座谈会在曲阜尼山讲堂成功举办。来自苏鲁豫皖四省有关部门领导,徐州、连云港、宿迁、菏泽、济宁、临沂、枣庄、商丘、淮北、宿州等成员市共商发展大计,共绘美好未来。
会议通报了2021年淮海经济区协同发展工作情况,审议了《2022年淮海经济区协同发展工作要点》,四省发改委以及成员市相关负责人进行了热烈研讨,并签订多个合作协议,涵盖应急救援、政务服务、科技创新、内河航运和物流产业、水生态环境、知识产权等领域,可谓是成果丰硕。淮海经济区协同发展从“谋篇起势”迈入了“扬帆远航”新阶段。
行政有区划,发展无边界。淮海经济区承东启西,呼应南北,山水一体,文化一脉,具有巨大发展潜力和广阔发展空间。淮海经济区作为全国最早的区域性经济合作组织之一,在全国区域经济发展格局中占有重要位置。2018年国务院批复《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明确提出“推动淮海经济区协同发展,打造省际协同合作示范样板”。近年来,各成员市以热情、开放、务实的姿态,加强对接沟通,携手务实合作,建立了以协同发展座谈会、协商会为载体的战略决策机制、沟通协调机制,先后签订了交通、产业、生态环保、社会事业等多个区域合作协议,在多个领域取得丰富成果。“ 通过这些年工作,我们深刻感受到淮海经济区交流合作更加紧密,工作机制更加健全,一体化发展态势愈发明显,得益于淮海经济区的强力带动,菏泽社会经济也实现了快速发展。”菏泽市委副书记、市长张伦表示。
根据会议审议的《2022年淮海经济区协同发展工作要点》,2022年淮海经济区协同发展的总体思路是,紧扣“协同发展”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各成员城市各扬所长,聚焦重点领域、重大项目、重大平台,加强合作分工促进全方位协同联动,打造省际协同合作示范样板。将在编制淮海经济区高质量协同发展规划、健全协同发展运行新机制、加强交通规划协同对接、加快交通同城化步伐、提升多式联运水平、深化优势产业链融合等16个方面加强合作,全力推动淮海经济区建设取得新的突破,造福淮海经济区7500万人民。
“下步,我们将与兄弟城市共同做好对上争取、协同推进的文章,着力突破区域交通瓶颈制约,全力打造一小时通勤、两小时通达的城际交通圈。”枣庄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陈平在座谈会上表示。本次座谈会上,包括交通设施互联互通在内的一些重点合作领域被频频提及。各成员城市在产业融合、生态治理、民生保障等重点领域推出了一系列重磅举措,切实把协同发展推向深入。一致认为要加强交通规划协同对接,在《淮海经济区协同发展战略交通一体化发展专题规划》的基础上,持续深化推进公铁水空等事关全局的专项规划编制工作,共同谋划淮海经济区交通一体化新格局;要加快交通同城化步伐,协调推进重点工程计划项目建设;要加快多式联运体系建设,打造淮海经济区多式联运集聚区;要深化优势产业链融合,加强对区域产业政策和产业布局的研究,推进区域产业链融合互补;要健全跨区域生态治理和环境保护联动机制,切实发挥《淮海经济区协同发展生态环境联防联控工作机制》作用,加快形成区域联防联控格局,不断提升区域生态环境质量,共建美丽大淮海;推动政务服务“跨省通办”一体化发展,打破地域阻隔和部门壁垒,全面拓展“跨省通办”广度和深度, 建立政务服务统筹协调机制、政务服务通办联动机制、政务服务闭环管理机制,实现政务服务“跨省通办”便民高效、标准统一、协同互信……这些举措的实施必将为淮海经济区的深度协同发展按下“快进键”。
“推动协同发展是国家战略,也是时代选择。”临沂市委副书记、市长任刚在座谈会上表示。淮海经济区协同发展座谈会是覆盖4省10市的“朋友圈”大聚会,是共商合作、共谋发展的大平台,更是融入新发展格局、实现整体跨越的大机遇。今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区域政策要增强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要深入实施区域重大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促进东、中、西和东北地区协调发展”。淮海经济区身处中东部两大地区板块,与长江经济带、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国家区域重大战略交叠融合,在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蓝图已绘就,奋进正当时,相信在各地共同努力,通力合作下,淮海经济区这艘巨轮必将劈风斩浪,勇往直前,奋力开创区域协调发展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