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上济宁讯 交通互联步伐加快、产业协同加速推进、生态保护效果彰显、社会事业不断进步……时隔一年,从牡丹之都菏泽,到孔孟之乡济宁,淮海大地再次吹响协同发展的号角,催人奋发,携手共进。
推动淮海经济区协同发展,是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具体体现,是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建设淮河生态经济带重要部署的实际行动,是促进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有效途径。近年来,鲁苏豫皖四省认真贯彻国家规划要求,共同推进省际联席会议议定事项,在发展规划布局、优惠政策扶持、产业协同互补、生态共保共治、基础设施联通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为推动淮海经济区协同发展指明了方向路径,提供了坚强保障。各成员市以热情、开放、务实的姿态,加强对接沟通,携手务实合作,在多个领域取得了丰富成果。当前,要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自觉践行协同发展、互利共赢的理念,全力推动淮海经济区建设取得新的突破。
全力推动淮海经济区建设取得新的突破,要牢固树立全国“一盘棋”思想,进一步增强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密切省市联动、增强政策协同,深化合作分工、凝聚强大合力,谋划建设一批基础性、枢纽性、区域性的重大项目,推动形成区域协调发展新局面;要努力摆脱“一亩三分地”思维,进一步推动区域联动、开放融合,加大政策执行力度,在产业融合、区域联动、基础设施布局上持续深化全方位、多领域合作,不断创新工作推进方式、方法,将新发展理念贯穿发展全过程、各领域。
行动是最有力的宣言,落实是最有效的担当。推进淮海经济区建设协同发展取得新的更大进展,是全方位的重大任务,也是一场拼干劲、拼方法、拼作风的长征。能否实现新的跃升,关键要看担当精神和落实力度。济宁作为淮海经济区建设的重要城市,在推动协同发展中发挥好济宁作用至关重要。站在“十四五”发展新起点,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紧扣“协同发展”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进一步深层次拓展交流合作,促进互利共赢,以更大格局推进规划体系“支撑引领”,以更宽视野推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以更大力度加快产业协作“融合共赢”,以更高标准推动文化旅游“高效联动”,以更强担当推动民生事业“共建共享”,把淮海经济区协同发展推向新的更高水平,在融入和服务新发展格局中发挥更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