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上济宁讯(记者 孙逊 刘项清 刘建新 杨国庆 陈硕 通讯员 于拥军 郭刚 薛兆田 李勇 摄影报道)这是一座积淀着精彩与荣光的城市,也是一座跃动着生机与活力的城市。今年以来,济宁市在省委省政府坚强领导下,聚焦“五个济宁建设”“八个强市突破”,推进“八个强力突破、两个大力强化”重点攻坚任务,健全重点项目挂图作战指挥部体系,头拱地、往前冲,铆足劲、抓落实,聚力推进制造强市、科技创新、都市区一体化、乡村振兴、文旅融合发展,加快新旧动能转换,统筹做好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坚持扩大内需,坚定不移扩大对外开放,聚焦聚力保障改善民生,坚决兜牢风险底线,持续巩固发展良好政治生态,各项工作取得新进展、新成效,阔步行进在新时代现代化强市建设的大道上。
今年前三季度,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691.9亿元、同比增长9.9%;1至10月,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397.5亿元、同比增长9.3%,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3.6%,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3.2%,推动“十四五”实现良好开局,新时代现代化强市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强力突破产业集群 加快建设“制造强市”
山东隆昌塑业有限公司是位于梁山县的一家主营降解膜、大棚膜、包装膜等产品的企业,由于企业需要增规扩产,计划总投资3.5亿元建设年产3万吨生物基可降解薄膜新材料项目。但新项目在资金方面还有3000万元贷款缺口,这可愁坏了隆昌塑业总经理徐长坤。驻企干部柏立斌在了解企业的困难后,立刻将问题写入企业诉求台账,助企攀登问题大起底项目大梳理逐县集中推进活动工作组针对隆昌塑业的需求现场办公,与主办银行对接情况,将3000万元贷款精准拆解,由市级要素保障组和县级要素保障组协同解决企业困难。针对土地需求,市级土地保障组采取了“按需保障分批供地”的方式,年前为企业提供30亩土地指标,剩余土地指标依据项目建设进度分步解决。
资金和土地需求都得到了政府部门有效反馈和解决,徐长坤长舒了一口气:“感谢助企攀登活动,对我们企业诉求问题的精准解决、重点项目的精细梳理,让我们深切感受到了政府对企业发展的支持力度,为我们实现攀登目标提供坚实保障。”
这是我市全力推进“制造强市”建设的一个缩影。围绕新旧动能转换“五年取得突破”目标,我市坚定不移大抓产业、大抓先进制造业,召开全市科技创新暨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推进产业高质量发展专题会议,出台一揽子高含金量政策措施,推动形成全员抓产业、抓先进制造业的鲜明导向。
实施“助企攀登工程”,山推成为济宁建设制造业强市的主力军。
加快推进企业攀登工程。聚焦“231”先进制造业集群,深入实施“企业攀登、千亿技改、企业上市、要素保障、企业家培育”五大工程,大力开展“干部助企攀登”活动,实体化运作制造强市建设指挥部,市县两级选派834名干部联系服务402家重点制造业企业,每家企业1名市县级牵头领导、1名脱产驻企干部、1家主办银行、1套班子,“一对一”包保服务。截至11月底,全市“四上”企业达到6307家,新增纳统897家、居全省第1位。新风光电子在科创板成功上市,10家企业入选2021年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公示名单,智能制造装备产业集群被认定为首批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加快推进重大项目建设。建立覆盖全市所有产业项目的市县两级包保服务机制,做实“要素跟着项目走”保障机制。全市119个省级重点项目、160个市级重点产业项目,投资完成率分别达到123%、102%。
以山东晶导微电子为代表的省瞪羚企业达到93家,为全市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加快推进科技创新。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双倍增”计划,新申报高新技术企业624家、较上年实现翻番,引进落地合作高校院所74家、重点产业紧缺人才2603人,新建省级以上创新平台96个。
加快推进产业链招商。成立产业招商专班,实行“流动红黄旗”制度,出台《企业招商奖励办法》,鼓励龙头企业、“链主”企业大力开展产业链招商。1至10月,全市671个“十强”产业项目到位内资608亿元、增长17.3%,形成实物工作量393亿元、完成全年任务的97.1%。
城市面貌日新月异 着力构建大城市格局
“今年崇文大道跨宁安大道项目通车,大大提升了这里交叉口通行能力,在这走畅通多了。”“这一年我天天上班都开车上内环高架,从任城大道到太白湖新区十多分钟就到了,一路畅通,这要放在以前至少要跑半个多小时,咱们的城市是越来越畅通、越来越便捷了!”“城区‘新地标’越来越多,市文化中心、济宁大剧院文化等气息浓厚,市民公园、凤凰台植物园等建设的档次很高,我们经常带孩子去休闲学习。”“停车场、充电桩、卫生间这些公共基础设施越来越多,感觉生活越来越方便了,也让社区、街巷来了个旧貌换新颜。”……
集群艺馆、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为一体的济宁市文化中心,成为美丽城市新地标。
这是大家对近年来我市城市建设水平不断提升的切身感受。今日的济宁日新月异、绚丽多姿、春潮涌动,一个个壮美画卷随处可见,一幕幕城市美景映入眼帘。
我市全力推进都市区一体化发展,着力构建大城市格局。紧紧围绕打造“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鲁南经济圈排头城市”目标,认真落实鲁南经济圈一体化发展部署要求,坚持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全力打造综合交通物流枢纽城市、都市区组群城市、精致宜居城市。
提速推进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鲁南高铁曲菏段完成投资20亿元,年底前实现通车运营;新机场高速、京台高速改扩建等项目超额完成进度目标;投资23亿元的济宁新机场明年底通航,雄商高铁、济枣高铁加快推进。梁山港公铁水多式联运项目提前实现通航,兖州国际陆港物流园、铁路口岸开放,运河航道“三改二”工程、湖西航道工程等加快推进。
鲁南高铁济宁北站即将投用,群众出行有了更多的选择。
着力深化都市区一体融合发展。重点实施轨道交通、高速、快速路等交通基础设施一体化规划,加快推进任城、兖州、曲阜、邹城、嘉祥一体发展,形成优势互补、互联互通、组团发展新格局。
济宁步入立体交通时代。
优化提升城市建设管理水平。今年主城区127个重点城建项目已开工123个,完成投资77.7亿元;14条断头路打通、193条道路雨污分流改造项目快速推进,建成海绵城市31.7平方公里。
通江达海联通全国 筑起现代化港航物流新高地
今年10月,一艘满载货物的济宁能源港航集团“润杨7777”轮,往返于济宁港与武汉港之间,标志着“济宁港——武汉港”集装箱班轮航线开通试运营。该航线跨越了山东、江苏、安徽、江西、湖北五省,极大地降低了物流运输成本,节约了中转运输时间,为大宗物资运输提供了更经济、更便捷的水路运输方案,打开了济宁通江达海、联通全国的对外开放新通道。
今年建成的梁山港被誉为我国最大“地上煤矿”。
济宁素以“运河之都”闻名,历史上因运河的开通,南通江淮,北达幽燕。进入新时代,我市坚决扛牢“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大运河的重大政治责任,把运河港航物流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全市通航里程达到1100公里、居山东首位,三级主航道210公里、占山东的80%。特别是去年以来,我市把运河港航物流摆在事关济宁长远发展的战略位置,组建济宁港航发展集团,开通运营梁山港,加快实施京杭运河“三改二”等重大牵动性工程,力争“十四五”末全市港口吞吐量达到1亿吨,打造全国运河物流高地和国家物流枢纽城市。
立足于“把济宁打造成山东对内陆和国际开放桥头堡”的思路目标,突出“绿色化、智能化、标准化、现代化”发展导向,对标青岛港、建设无人港,编制全市港口规划和港航物流产业发展规划,对运河沿线全线200多公里港口进行统一规划整合,推动港产城融合发展,努力构建通江达海、连接全国、通向世界大格局。前10个月,全市完成吞吐量3820万吨、同比增长19.8%,吞吐量跃升至全省第5位,成为山东最大的内河航运港口。
突出农业农村现代化 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引领区
近日,在曲阜市防山镇鑫军牧业养殖基地,21座现代化高标准牛棚正加紧建设,预计年底前将全部建设完成。而在两个月前,企业负责人孔德军还在为1000多万的建设资金发愁。就在这时,济宁市推出的“按揭畜牧业”新模式,解了他的燃眉之急。孔德军经过向曲阜农商银行申请,不到四天的时间,就拿到了首笔贷款,“给我授信了1400万的贷款,速度很快,1000万已经到账了。”据了解,今年以来,我市大力推广“按揭农业”新模式,破解农户发展现代高效农业的融资瓶颈,助力乡村产业振兴。
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甘薯产业打造农业产业化发展新引擎。
今年,我市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新建高标准农田58万亩,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875家,土地流转率达到60%,粮食总产近百亿斤、实现20连丰。兖州、嘉祥成功创建国家制种大县。创新实施“按揭农业”“按揭畜牧业”,谋划试点项目25个、开工24个。选派156名金融业务骨干脱产挂职金融副镇长,打通金融助力农业产业化“最后一公里”。组建市农业发展集团,全力打响“济宁礼飨”区域公共品牌。扎实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建立“济时帮”防返贫致贫监测帮扶平台,对所有脱贫享受政策人口、即时帮扶人口实时在线动态监测。济宁市、梁山县分别以市县排名第一的成绩获得全省黄河滩区脱贫迁建工作总结性绩效考核“优秀”等次。
扎实开展乡村建设行动,今年新建省市级美丽乡村示范村200个,全市900个行政村生活污水治理全部开工,558个农村黑臭水体村治理任务全部完成,新开工“四好农村路”854公里,15.1万户农村地区清洁取暖任务全部完工。对全市189.1万户农村饮水情况,“一户不漏”排查整改,坚决保障群众饮水安全。实施易涝区治理、河道治理、小型水库塘坝除险加固等六大防洪排涝工程,重点水利工程建设完成投资83.5亿元,为全市安全度汛打下坚实基础。
肩负文化“两创”责任 建设世界文化旅游名城
10月29日,在“2021第二届山东省研学旅行创新线路设计大赛”和“2021第二届山东省精品旅游文创设计大赛”高峰论坛暨颁奖典礼上,济宁孔子文化旅游集团报送的“重走微山湖上秘密交通线”红色研学旅行线路荣获一等奖,集团权属企业曲阜三孔文化旅游公司、梁山县水浒寨旅游发展有限公司、邹城邹鲁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的作品分别获得三等奖。
中国(曲阜)国际孔子文化节至今已连续举办38届,入选“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十大节庆活动”。
据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杨凤东介绍,近年来,济宁孔子文旅集团依托资源整合平台,充分发挥济宁研学先行地优势,积极创新研学游线路产品、拓展业务市场,建立研学游产业链条,努力打响“孔子文旅”研学品牌,助推省市研学旅游产品形象提升。先后成功入选首批山东省“十强”产业集群领军企业储备库,获评“中国优秀旅游企业”“中国文旅创新型示范企业”“中国文旅产业运营优秀企业”等荣誉称号,上榜全国文旅集团品牌影响力100强榜单,提前实现进入省内十强、全国百强的战略目标。下步,济宁孔子文旅集团将紧紧围绕全市“文化旅游创新突破年”和建设世界文化旅游名城的总体定位,探索新形势下研学游发展的新模式、新路径,打造研学旅游“济宁样板”,努力为省市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文化走出去,让世界感知孔孟之乡的文化脉动。
我市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四个讲清楚”和文化“两创”重要指示要求,深挖传统文化富矿,推动文旅融合发展。围绕打造世界文化旅游名城,做好“孔孟之乡、运河之都、文化济宁”文旅整体形象策划。尼山圣境二期、华侨城十里画廊等牵动性项目加快推进,河道总督府遗址博物馆主体工程提前封顶、成为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全省唯一标志性项目。微山湖旅游景区创5A顺利通过省级验收,高标准做好南阳古镇保护开发。
尼山世界文明论坛的永久会址和人文旅游目的地尼山圣境景区。
前三季度,全市接待游客5423.3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537.8亿元,分别恢复至2019年的91%和85%。我市将以承办2022山东省旅游发展大会为契机,把明年确定为“文化旅游创新突破年”,统筹做好“资源整合、布局优化、品牌塑造、产品开发”,做好文旅宣传,大力提升济宁城市知名度、影响力。
坚持人民至上 织密织牢民生保障网络
今年53岁的赵女士,去年6月查出患有宫颈癌,生活陷入困境。“社区低保专员上门了解我的病情和家庭情况,问我吃什么药、花多少钱,然后第一时间上报了街道民政办,很快就给我申请到3000元的救助金。”赵女士对此非常感激。今年以来,我市民政部门积极推动社会救助制度改革,打造“济时救”社会救助工作品牌,建立“主动告知、主动发现、快速响应、即时救助、跟踪转介”的闭环救助模式,做到凡困必帮、有难必救。
幸福美好的生活,是老百姓的共同期盼,也是发展的根本目的。我市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织密织牢民生保障网络。1至11月民生领域支出516.3亿元,占财政支出的78.3%。深入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实施民生项目2327个、出台政策举措3418项,为民办实事12.63万件。
用心办好为民实事,整合设立社会治理服务中心全面收集民生诉求,专人跟踪督办回访,确保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推出48条助学公交专线和主城区早晚高峰免费公交政策,市县一体打造“济时救”社会救助品牌,推动化解城镇居民不动产历史遗留问题,实施城乡供水一体化巩固提升工程,解决一批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全力稳就业保就业,今年城镇新增就业6.7万人、完成省定目标106.5%,城镇登记失业率1.93%、低于全省1.23个百分点。推动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累计投入7.1亿元,新改扩建20所幼儿园、13所中小学,全部完成主体框架。深化健康济宁建设,建成省级区域医疗中心6个、省级临床重点专科59个,数量居全省前列。总投资70亿元的市公共卫生“五大中心”全速推进,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新院区正式启用,10个医养结合重点项目年底前全部建成。
让绿水青山造福于民。
以更大力度抓好生态环保,为群众守护好碧水蓝天。启动新一轮“四减四增”,开展生态环境突出问题集中整治,系统推进黄河、南四湖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全市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提升,国控省控断面水质全部达标,优良天数比例达到68.4%、改善幅度居全省第1位。
加强干部队伍建设 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保障
认真履行管党治党主体责任,每季度召开党建领导小组会议,定期研究党建工作。高质量完成村(社区)“两委”换届选举,启动“村党组织书记乡村振兴赋能培训计划”,市级层面对全市4034名村书记进行全覆盖培训。
扎实推进县乡领导班子换届,严格执行“十严禁”换届纪律要求,以铁的纪律确保换届风清气正。落实“20字”好干部标准,坚持以政治过硬、思想解放、勇争一流、敢于担当、狠抓落实、廉洁自律“六个标尺”评价衡量干部,树立以发展论英雄、以实绩论英雄、以结果论英雄“三个导向”,着力打造政治过硬、堪当重任的干部队伍。
高标准高质量推进党史学习教育,精心组织开展庆祝建党百年系列活动,扎实推进政法队伍教育整顿,始终保持正风肃纪反腐高压态势,大力倡树“严、真、细、实、快”的优良作风,持续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关心关爱基层干部,切实为基层松绑减负,在全市营造向善向上、勇争一流、担当实干的浓厚氛围和山清水秀的良好政治生态,为新时代现代化强市建设提供坚强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