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本情况
曲阜文化国际慢城项目是经山东省、国际慢城联盟推动实施的省新旧动能转换重点项目,是中国第三个国际慢城、第一个文化国际慢城。项目涵盖曲阜市吴村镇、石门山镇北部片区,属于泰山山脉西部余脉的边缘部分,涉及27个自然村,总面积约50km²,约5万人口。长期以来,当地群众砍林挖矿,加之交通闭塞,导致了持续20年的水土流失、景观破碎、贫困频发、人口外流。区域内文化底蕴深厚,包括儒家文化、佛教文化、道教文化、红色文化与民俗文化,旅游资源丰富;同时拥有国家森林公园、建筑群、墓群等自然和历史资源。
2014年开始,曲阜市以文化国际慢城建设为引领,采取“政府引导、企业参与、多资本融合”模式,对片区开展生态修复治理,多元化开展“生态保护修复+产业发展+资源权利使用与经营”等市场化手段,坚持增强自我造血功能和发展能力原则,形成生态保护修复与生态产品价值的“实现—反哺”效应,确保生态保护修复和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可持续。
二、主要做法
一是整体谋划,分步实施。2014年政府聘请专业规划设计团队编制《曲阜文化国际慢城总体规划》。方案通过水系、山体、农业、村庄保护性重塑,确定了以“慢”为本,以“儒”为魂,以田园风光、现代绿色农产品、文旅产品等生态业态为主导的产业体系,拟打造集生态体验、文化旅游、慢活休闲、创意体验为一体的“中国第一个文化国际慢城”。慢城自建设以来的7年间,按照总体规划,实施了绿化美化、水系治理、村庄改造、慢道建设、亮化、服务体系及景区提升、百姓儒学、招商引资等工程,在生态修复和生态业态打造上持续发力。
二是建立“政府+市场+民众”多元参与主体。市政府先后投资约2亿元实施水域治理、农田整治、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改厕、“散乱污”企业治理等生态环境治理。成立曲阜孔子文化国际慢城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全面负责片区的运营、招商,先后引进山东中泰公司、山东中海集团等文旅和农业公司,投资运营石门慢城客舍、玫瑰庄园、牡丹园、百鹿苑、石门康旅慢城等一大批休闲旅游项目。镇政府开拓引才策略,采取“飞地模式”,以整治后土地吸引外地新型农业主体投资建设现代农业,促进生态农业发展;村集体以乡村振兴为契机,结合扶贫资金,带动村民进行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垃圾清理等村庄环境改造工程,修复农田和村庄生态环境,积极发展民宿、乡村旅游等生态业态。
三是开展山水林田草一体化保护修复活动。水系治理方面:先后完成了九仙山、黑虎山、红山小流域综合治理,确保“小雨不下山,大雨成景观,洪水不决堤,水土不流失”。投资25891万元,建设长22.6千米、宽7米、路基9米的滨河大道。推进水库扩容、防渗治理工程,实施高效节水灌溉工程。投资1400万元完成小农水重点县工程,实施以黄沟村为中心的“6800亩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完成以朱黄庄为中心的“3万亩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以高丽路为中心的农开办“7000亩高标准农田综合开发项目”,以及投资400万元的环境综合整治项目,推进红旗闸至东大岭引水灌溉工程、塘坝开挖工程、水库扩容和防渗治理工程,实施高效节水灌溉工程,提升区域水系治理和水利条件。改造吴村镇慢城生态水系、会泉峪生态水系两处生态水景,建成高楼骊珠人工湿地、东岭绿苑湿地、葫芦套龙目湾等20余处景观式生态水系,构建起具有吴村特色的慢城休闲新生态。
绿化方面:以每年5000亩的速度开展荒山绿化、水系绿化、村庄绿化、道路绿化、农田防护林工程、苗木花卉产业工程和)林下经济工程,以退耕还林还果为重点,积极发展名、特、优、新干杂果基地,片区森林覆盖率达39%以上。
村庄环境整治方面:大力建设农村生态环境污染治理系统,采取生物净化原理,通过坑塘整修,大量种植菖蒲、美人蕉、芦苇等水生植物,充分利用人工湿地强大的植物吸附和生态修复功能,发挥湿地在提供水资源、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以及降解污染物、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的作用。
四是构建多元生态产业体系。乡村生态旅游业:片区充分利用旧村拆迁、闲散土地等复垦整理形成建设用地指标,在石门山村、葫芦套、会泉峪、平安寨、簸箕掌建设乡村旅游设施,促进土地资源生态治理后的价值实现。村庄打造建设了乐和家园、老八路故居、煎饼坊、儒学讲堂等6处特色民俗体验小院;以儒家经典、葫芦文化为主题,建设了葫芦画舍、十二生肖园、景观亭、千米“葡萄长廊”、葫芦湖等文化景区;充分挖掘孔子石、碧霞祠、芦斗寺等历史文化积淀,打造集“儒、释、道”三教相融合的主题风景区;以曹刿论战的长勺战场、呼延屯兵的凤凰城遗址为依托,恢复建设历史传统特色景点。
生态农业:实行联营合伙方式,利用生态治理后的荒山荒地发展葡萄、花椒、网纹瓜,引进物联网、水肥一体化、智慧农机等新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高效利用,推动生态农业向智慧农业转变。
生态文旅:结合山体和水系的治理,促进九仙山景区、石门康旅慢城等国家4A级景区的建设,充分带动社会资本投资运营,通过策划推出九仙山民俗、山水景观二日游及“杏花节”“三月三庙会”“樱桃采摘节”等系列活动,开展儒家文化体验、康养、山水生态体验等文旅项目,构筑文旅产业增长极,提升区域生态产品溢价。
三、工作成效
一是通过生态重点工程保障,促进生态资源高品质提升。通过综合整治和生态修复,慢城片区土地得到系统修复,生态资源供给能力得到大幅度提升。韦庄水库沿岸修建护坡1400米,种植草皮4000方,栽植月季、黄菖蒲、千屈草等各类花草50000株;在石门山、九仙山栽植樱花500余亩,种植油葵近500亩,同时有效的整合利用区域内农用地、未利用地和建设用地,探寻了“土地整治+”的新模式,推进了景观生态性土地的实施,引领了土地整治的时代新风尚。
二是通过山水田园文等生态产品产业化,构筑山区乡村经济高质量发展模式。片区逐步形成了旅游、文化、餐饮、民宿、景区服务、绿化等产业,带动了“生态+旅游”、“生态+文化”等多种产业形态共同发展。建成了国家A级景区3处,省级旅游强乡镇2个、旅游特色村14个,乡村旅游示范单位6个、农业旅游示范点3个、星级农家乐5个、精品采摘园3个。打造专业村12个,发展各类星级农家乐40余家、精品自采园50余处,每年接待游客30余万人次。村集体收入平均增收30万元,解决就业近千人。
三是生态扶贫、共同富裕,建成生态核心区乡村振兴示范区。结合自身特色优势,深挖当地特色优势资源潜力,带动村民共同富裕。通过民宿、景区工作、土地流转等多种措施,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递增15%,其中吴村镇总收入7年间实现了3倍的增长。以村集体收入增长为依托,通过开设“幸福食堂”解决老龄化问题,通过村庄集体经济创造就业岗位促进人口回流。
四、评价启示
为保障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良性、顺畅和高效运行,形成以政府管理为指导,市场驱动相结合,民众参与为辅助的运营机制;探索不同资金筹集途径,整合优化投资渠道,推进市场化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模式,构建了市场化多远融资体系;通过以民众为主体的公众参与的具体化和制度化,进一步提高了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决策的民主性和科学化水平,打造乡村振兴样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