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日上午,“全面小康 奋进山东”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济宁专场)在济南市召开。我市围绕“牢记总书记殷切嘱托,奋力开创济宁争先进位和高质量发展新局面”的主题,就近年来医药卫生、城市建设、交通规划等方面介绍了基本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城乡融合 一体发展
现代化都市圈(区),是“十四五”时期国家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一个重点。我市全力推进“都市区一体化融合发展”,集中优势资源,引导交通、生态、文化、公共服务等重大项目和要素协同良性配置,建设高能级现代化城市,着力打造“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鲁南经济圈排头城市”。
据了解,推动“都市区一体化融合发展”,我市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济宁城市结构是一个非常典型的“组群结构”,现辖11个县市区和4个功能区,其中的任城、兖州、邹城、曲阜、嘉祥5个县市区,任何两个县市区的城区之间,1小时左右都能够通达。同时,这5个县市区聚集了全市1/3的土地、1/2的人口、2/3的经济总量、4/5的财政收入,是市域内资源最集中、人口最集聚、经济最发达、设施水平最高的区域。此外,由于市区面临采煤塌陷地的问题,严重制约了城市发展空间,必须进一步拓展发展空间、优化空间布局。
交通连接 方面
围绕“都市区一体融合发展”,近年来我市做了大量工作。
2018年年底,106公里“大二环”竣工通车。去年年底,41公里的内环高架快速路主线通车,标志着我市迈入立体交通新时代。今年年底,横贯我市的鲁南高铁通车,明年新机场投入使用,将进一步加速各县市区融合。
目前,我市已逐步形成“北有日兰高速、西有济徐高速、东有京台高速、南有济邹高速”都市区高速外环。下一步,我市将依托内环高架和绕城高速,加快构建都市区一体化快速交通体系,把我市打造成为全国全省综合交通重要枢纽城市。
功能互补方面
都市区内产业基础好、互补性强,有1个国家级高新区和6个省级开发区,必将产生巨大的集聚效应和强大的竞争力。特别是2018年以来,我市大力推进中心城区“一二三四”重点建设任务(“一核引领、两环支撑、三带协同、四城驱动”),太白湖新区、蓼河新城、运河新城、西部新城、颜店新城等新区拔地而起。
港航物流 以港促产
济宁在历史上因运河而兴,被誉为“运河之都”。近年来,我市持续放大京杭大运河“黄金水道”优势,组建了济宁港航集团,全力打造全国一流内河航运体系,努力建设中国北方内河航运中心。现如今,济宁航运能力在运河沿线12个港口城市中居第一位,是国家确定的京杭运河6个重点建设港口之一。
按照“以港促产、港产融合、港城协调、产城互动”的发展格局,我市大力发展“铁水联运+港口+产业+园区”运营模式。规划建设主城港区、梁山港区、微山港区等十大港产融合区,依托港口功能,布局高端装备制造、食品加工、商品贸易及信息服务等产业,打造出运河物流特色核心区、先进制造业集聚区、新旧动能转换先行区,构筑运河物流产业带。目前,已建成梁山京杭铁水联运港等一批铁水联运现代化港口,围绕港口建设了江北粮食物流园、钢铁物流加工基地等产业园区。
做好 港航物流 “大文章”
我市加快推进港口、航道等港航基础设施。主动对标青岛港等大型港口,重点推进梁山港、济州港、龙拱港等千万吨以上的大型现代化港口建设,争取3至5年时间,济宁港吞吐能力达到1亿吨。湖西主航道“三改二”和支线航道提升等工程,构建“一干双线十二支”内河航道网络。目前,京杭运河济宁以南主航道全部达到二级通航标准(可通航 2000吨船舶)。
医疗卫生 显著提升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过程中,卫生健康是重中之重。我市把卫生健康事业摆在优先发展位置,创新实施的“先看病后付费”“万名保健医生进农户”、医患纠纷第三方调处等工作举措,上升到全国层面推广。
2016年以来,市委、市政府接续实施两个医疗卫生“三年行动计划”,全市医疗卫生硬件条件和服务质量显著提升,一些工作走在全省前列。“十四五”期间,我市将深入实施医疗卫生“六大工程”,全力推动医疗卫生综合实力进入全省“第一方阵”。
实施 公共卫生 跃升工程
投资70多亿元,启动总建筑面积84万平方米的市公共卫生“五大中心”建设。其中,市公共卫生医疗中心聚力建设国家三级传染病医院,中医医疗中心聚力建设省内一流中医院,重症医学中心聚力建设省内一流重症患者救治基地,检验检测中心聚力建设国内一流的地市级疾控中心检验检测实验室,筹建济宁健康护理学院。
实施 医疗能力登峰工程
未来5年,我市将遴选10个省级、100个市级临床重点专科,向国家级、省级临床重点专科发起冲击,持续保持全省先进位次。
实施 基层卫生攻坚工程
提升县级医院服务能力,2025年前,20家县级医院达到三级水平。实施基层卫生服务能力提升攻坚,从今年起,市财政连续3年、每年列支3000万奖补资金,每年带动4至5亿元资金投入,支持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硬件建设,提升服务能力,确保重点指标进入全省先进位次。(记者 刘伟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