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热点大图
  • 头条
  • 今日关注
  • 济宁城事
  • 25楼会客厅
  • 时政要闻
  • 今日热点
  • 济宁经济
  • 视听济宁
  • 图说济宁
  • 文化周末
  • 民生新闻
  • 公安交警
  • 今日时评
  • 健康生活
  • 本网独家
  • 精彩专题
  • 本网出品
  • 数字报
  • 县区之窗
  • 今日关注
  • 济宁城事
  • 时政要闻
  • 县区之窗
  • 济宁经济
  • F25客厅
  • 今日热点
  • 视听济宁
  • 央媒看济
  • 本网独家
  • 今日时评
  • 精彩专题
  • 房产 车市
  • 文化周末
  • 财经 旅游
  • 圣地摄影
  • 通讯员
  • 济宁论坛
  • 数字报
  • 掌上济宁
主页 > 头条 >
习近平总书记关切事|为端好能源饭碗,他们“扎根”大漠大海
2021-10-28 来源:新华网
  • 作者:编辑:李玲

  •   保障我国能源安全,端好能源的饭碗离不开石油人。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调研胜利油田时指出,石油能源建设对我们国家意义重大,中国作为制造业大国,要发展实体经济,能源的饭碗必须端在自己手里。希望你们再创佳绩、再立新功。

      从甘肃玉门油矿出发,石油人北上黑龙江、东下渤海湾、西进大沙漠,涌现出王进喜、王启民等一批先进典型。如今,新一代石油人正沿着先辈足迹,传承精神、坚持创新、接续奋斗,在大漠大海间创造新成就。


      “扎根”大漠大海

      8882米!这是目前新疆塔里木盆地第一深油井的深度,是我国石油人“扎根”的最新深度。

      为了石油,他们蹚过玉门石油河,顶着准噶尔大风沙,冒着柴达木酷暑严寒,翻过川渝重重山……哪里有油,哪里就有石油人“扎根”的身影。


      ↑2021年5月9日,陈新伟(左一)带领员工组织单井生产精细调整。(受访者供图)

      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心地带,中国石油塔里木油田公司塔中油气开发部第一采油气作业区副经理陈新伟常年驻守这里。1991年至今,岗位在变,但他始终没有离开这片艰苦且危险的沙漠。

      陈新伟印象最深的是2011年3月,他带着施工人员正在进行中古10井试采工艺改造工程收尾阶段施工。突然天气大变,刮起当年春季最猛烈的沙尘暴,气温骤降至零下10℃,人站不稳,眼睁不开,耳、鼻、嘴里都是沙子。

      但他们没有退却,顶着沙尘施工,保证了这口井一次投产成功。

      从沙海到大海,石油人从不缺“扎根”的精神。

      42岁的王志伟是胜利油田海洋采油厂总地质师,参加工作20年来,大半时间在海上度过。

      夏天烈日炙烤,甲板温度高达60℃,鞋底一会儿就被烫软;冬天,零下20℃的低温冻得脸生疼;赶上风暴潮,铺天盖地的巨浪猛烈拍打平台。他说:“春战严寒、夏战酷暑、秋战台风、冬战冰凌,一年四季战海潮,是海上石油开发的写照。”

      险恶的自然环境没能击败他。“我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不断加大技术创新攻关力度,拿到浅海石油勘探开发技术‘杀手锏’,把能源的饭碗端在自己手里。”王志伟说。


    ↑2021年8月21日,中国石化胜利油田海上新建产能项目埕北208井口平台吊装安全就位。(胜利油田供图)

      正是许多像陈新伟、王志伟这样的石油人,在大海、大漠间坚守与开拓,才使我国从“贫油国”跃升为油气生产大国。

      自然资源部发布的《中国矿产资源报告(2021)》显示:2020年,全国石油、天然气剩余探明技术可采储量已达36.19亿吨、62665.78亿立方米。近些年,我国原油年产量近2亿吨。


      握紧创新主动权

      今年6月20日,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公司向外界发布,我国在鄂尔多斯盆地探明页岩油地质储量超过10亿吨。这是我国目前探明储量规模最大的页岩油整装油田。

      这一成果离不开长庆油田油气工艺研究院院长张矿生和团队的努力。鄂尔多斯盆地因“低渗、低压、低丰度、储层致密”等特性,导致“井井有油,井井不流”。“从这里采油,就是从石头缝里榨油。”张矿生说。

      为了把油“榨”出来,张矿生带领长庆油田科研团队一头扎进鄂尔多斯盆地。黄土做伴,风沙为友。

      终于,在致密的砂岩之上,国内最尖端的压裂技术被“磨”了出来。中国页岩油气开采技术完全实现自主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这是大庆油田古龙页岩油勘探开发现场(资料照片)。

      历史回溯。20世纪初,外国一些专家来我国找油,最终一无所获,中国也被戴上“陆相贫油”的帽子。正是一代代石油人的不懈创新,才突破理论、填补空白,探得石油储量越来越多,钻井打得越来越深,成为今天的油气生产大国。

      “基础、核心的东西讨不来、买不来,要靠我们自力更生、自主创新来实现。”杰瑞股份石油装备集团副总裁李心成说。他的研发方向是石油机械装备。

      2019年,李心成和团队推出一套自主研制的电驱压裂成套装备,功率是传统常见柴驱压裂装备的两倍多。他还有不少创新成果全球领先。


    ↑正在实验室做油品实验的柯友胜(资料图片)。

      石油人的创新遍及全产业链。正在南疆“访民情惠民生聚民心”驻村的中国石油克拉玛依石化公司炼油化工研究院副院长柯友胜,擅长石油炼化领域创新。

      2004年,柯友胜带领团队成功研制一种高端变压器用油,打破国内重要变压器生产厂家长期依靠进口的市场格局。

      “石油领域科研生产是一条很长的路,一代代人为此付出青春。虽然我们的工作环境大多很荒凉,但我们不改初心,将不断传承和创新。”柯友胜说。


    接力端稳“饭碗”

      “‘90后’里面我是最老的。”在大庆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办公室,李跃笑着说。从小生长在大庆的李跃,2018年从东北石油大学博士毕业后,留在油田工作。

      在这里,他总能想起老一辈石油人的精神。特别是在油田生产现场,面对异常困难的精细勘探课题,李跃总会想起大庆“新铁人”王启民靠着双脚一口井一口井搞调研的故事。

      “现在条件好多了,不用走着去,但我也调查了1300多口井。”凭着肯吃苦的劲头,李跃为他所负责研究地区的石油勘探指明方向做出了贡献。

      为新中国“解围”,为现代化建设“造血”,一代代石油人接续奋斗。迈向新征程的石油人,正以崭新面貌,艰苦奋斗、开拓创新,传承、延续并践行着石油精神。

      一个又一个好消息不断传来。今年5月,四川盆地平安1井测试获得日产超百立方米油、十万立方米天然气的高产油气流。这是以大庆古龙页岩油的观点、方法,用大庆钻探和压裂试油的技术、工艺,在四川盆地陆相页岩油的具体实践和成功复制。

      “这让我们对未来充满信心,依靠自主创新、不懈奋斗,未来我们一定能在新领域取得更大成就。”大庆油田采油工程研究院企业首席技术专家张永平说。他负责大庆油田在四川区块的油气勘探开发技术工作。


    ↑蒋子月在油田工作。(受访者供图)

      渤海之滨,海风阵阵。在习近平总书记刚刚考察调研过的胜利油田,刚从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硕士毕业的蒋子月沿着爷爷和父亲的足迹,加入石油人队伍中。

      “作为年轻一代,我们需要传承‘老师傅’苦干实干精神,也需要发挥年轻人闯劲十足的优势。”她说,希望在今后几十年里,能在工作中参与更多新技术探索研发,为端稳能源饭碗出一份力。


    领衔记者:黎大东

      文字记者:许晟、陈灏、顾煜、杨喆、李华、雷肖霄

      海报制作:王菲

      出品人:赵承

      监制:邬焕庆

      策划:王曙晖、初杭

      编辑:初杭

      新华社国内部出品


    相关新闻
    济宁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 济宁日报社 联合主办
    鲁ICP备10208553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许可证编号:37120180009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本网举报电话:0537-2343210 举报邮箱:jnrbs@163.com
    济宁报业传媒集团有限公司 东方圣城网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Copyright © 2020 www.jn001.com 联系电话:18605373500
    鲁公网安备 3708020200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