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热点大图
  • 头条
  • 今日关注
  • 济宁城事
  • 25楼会客厅
  • 时政要闻
  • 今日热点
  • 济宁经济
  • 视听济宁
  • 图说济宁
  • 文化周末
  • 民生新闻
  • 公安交警
  • 今日时评
  • 健康生活
  • 本网独家
  • 精彩专题
  • 本网出品
  • 数字报
  • 县区之窗
  • 今日关注
  • 济宁城事
  • 时政要闻
  • 县区之窗
  • 济宁经济
  • F25客厅
  • 今日热点
  • 视听济宁
  • 央媒看济
  • 本网独家
  • 今日时评
  • 精彩专题
  • 房产 车市
  • 文化周末
  • 财经 旅游
  • 圣地摄影
  • 通讯员
  • 济宁论坛
  • 数字报
  • 掌上济宁
主页 > 头条 >
潮头观澜|端好能源饭碗,争取新的胜利
2021-10-22 来源:新华社
  • 作者:编辑:李一立
  • 10月21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胜利油田,登上钻井平台,察看作业情况,看望慰问石油工人。今年是胜利油田发现60周年。习近平总书记代表党中央向广大石油职工致以诚挚问候。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石油能源建设对我们国家意义重大,中国作为制造业大国,要发展实体经济,能源的饭碗必须端在自己手里。希望你们再创佳绩、再立新功。

    新华社记者 谢环驰 摄

    九曲黄河,奔腾万里,在东营入海,孕育出年轻的冲积平原。中国石化胜利油田在此起步,从无到有,从小到大。

    就在这曾经荒凉贫瘠的地方,胜利人踏平千难万险,开发建设81个油气田,探明石油地质储量55.87亿吨,为国家贡献原油超12.5亿吨,打造了全国重要的石油生产基地,未来更要端好能源饭碗,争取新的胜利。

    叩问荒原:“我为祖国献石油”

    20世纪60年代,这里还是一片荒凉贫瘠的盐碱地。

    彼时,新中国工业正艰难起步。因为缺油,有的飞机停飞、坦克停止训练、拖拉机闲置,首都北京的公交车只能背上煤气包。

    1961年4月16日,就在这片盐碱地,华北地区第八口探井——华八井获日产原油8.1吨,广袤的华北平原,首次有了工业油流。

    1964年,黄河两岸白花花的盐碱地上,1万多名来自大庆、玉门等地的石油人,打响石油勘探大会战。

    1965年,坨11井喜获日产1134吨高产油流,我国第一口千吨井诞生。

    坨11井地处胜利村,为纪念这一重大成果,当时的石油工人将发现的油田命名为胜利油田。

    60年来,胜利油田累计生产原油占我国同期陆上原油产量五分之一,累计利税1.03万亿元。

    胜利人怀揣着“我为祖国献石油”的豪迈气概,在这个荒凉得连“鸟也不搭窝”的艰苦环境中,用激情用汗水用热血和生命,为我国工业化起步,乃至成长为制造业大国贡献了澎湃的动力源泉。

    科研攻关:“胜利之下找胜利”

    科技创新是支撑油田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

    1961年至今,胜利人始终没有停下科技创新的脚步。

    胜利油田被誉为“石油地质大观园”,地质构造极为复杂,断层密布,落差悬殊,像“一个盘子摔在地上,摔得粉碎,又被踢了一脚”。

    新华社记者 郭绪雷 摄

    面对复杂的地质条件,胜利人不断挑战勘探禁区,从构造油气藏到隐蔽油气藏,从浅层到深层,迎来一次次突破,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带动渤海湾盆地持续规模增储,实现“胜利之下找胜利”。

    一个甲子回望,胜利油田产油、育人、创新三重角色尤其鲜明——60年来,这里培养了12名两院院士、3.4万名科研人员、28位全国劳动模范;获得各类科技成果7900余项、国家级科技奖励120余项。

    绿色低碳:“地下高效采油,地上观光旅游”

    行走在东营市广利河森林湿地公园,蓝天、绿地和转动的抽油机相映成趣,吸引不少过往游客驻足留影。让人惊讶的是,就在这绿树掩映、湖光水色间,还有一个年产10万多吨的原油生产单位——现河采油厂六户采油管理区。

    在公园里采油,连光杆上都不能有一丝油污。油田工人奋力建设“地下高效采油,地上观光旅游”的管理区,不断用更高标准、更实措施,书写着绿色发展新篇章。

    积极转变发展方式,胜利油田把绿色低碳融入油田发展战略,全方位加速推进绿色企业建设。

    新华社记者 郭绪雷 摄

    2020年,胜利油田累计投产地热、余热、光伏、光热等项目,新增年供热(冷)能力30万吉焦、光伏发电装机规模15兆瓦,年发“绿电”能力近1800万千瓦时,新能源开发步伐不断加快。

    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引领下,低渗透油藏二氧化碳驱油技术正被推广应用,为5个区块累计注入二氧化碳37万吨,封存二氧化碳34万吨,相当于近310万棵30年树龄冷杉树的年吸收量……

    在胜利油田,油气开采已基本实现“油不落地、气不上天、水不外排”。

    “十四五”时期,胜利油田将全力发展新能源产业,在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和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中贡献力量。

    策划:张旭东

    主笔:戴小河、安蓓

    统筹:张晓松、王绚、齐中熙

    视觉 | 编辑:张爱芳、郝晓静

    新华社国内部出品

    相关新闻
    济宁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 济宁日报社 联合主办
    鲁ICP备10208553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许可证编号:37120180009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本网举报电话:0537-2343210 举报邮箱:jnrbs@163.com
    济宁报业传媒集团有限公司 东方圣城网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Copyright © 2020 www.jn001.com 联系电话:18605373500
    鲁公网安备 3708020200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