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是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鸟类驯养师。(总台央视记者程铖拍摄)
保护“地球之肾” 让湿地成为保护高地
在前几天的主旨演讲中,习近平强调,为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中国正加快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逐步把自然生态系统最重要、自然景观最独特、自然遗产最精华、生物多样性最富集的区域纳入国家公园体系。

△“鸟类国际机场”是对黄河三角洲的生动诠释。(资料图)
20日当天,习近平来到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实地察看这里的湿地生态环境等情况。
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设立于1992年10月,面积1530平方公里。与珍稀濒危鸟类一样,黄河口湿地生态系统也是这个保护区的保护主体。


△当天的黄河三角洲上,芦花飘摇、候鸟成群。(总台央视记者彭汉明、国广记者李晋拍摄)
近日印发的《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专门用了一节的篇幅,强调要保护修复黄河三角洲湿地。纲要中明确,要研究编制黄河三角洲湿地保护修复规划,谋划建设黄河口国家公园。


△夕阳洒向芦花,柔和静谧。(总台央视记者李炜、彭汉明拍摄)
目前,黄河三角洲已累计恢复湿地188平方公里,退耕还湿、退养还滩7.25万亩。从2017年开始,当地水质稳定保持在Ⅱ类。

△黄河口河流沼泽湿地(左)和盐沼湿地(右)生态修复对比图。(总台央视记者卢心雨提供)
今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源头的青海考察时强调,要落实好国家生态战略,总结三江源等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经验,加快构建起以国家公园为主体、自然保护区为基础、各类自然公园为补充的自然保护地体系。
在总书记关注和推动之下,黄河三角洲生态保护开启新的篇章。
总书记擘画这个重大国家战略
这次踏访黄河入海口,总书记是带着深远的思考而来。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已经走遍黄河流经的9个省区,多次就三江源、祁连山、秦岭等重点区域生态保护建设提出要求。仅在2019年8月到2020年6月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他就4次调研黄河。
步履不停,治黄篇章也不断更新。

△黄河入海口。(总台央视记者马超拍摄)
爱之深,则为之计深远。
两年前,在河南郑州,习近平总书记郑重宣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重大国家战略。
保护和发展,是这一重大国家战略的两个关键词。
前不久印发的《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鲜明指出,黄河流域最大的矛盾是水资源短缺,最大的问题是生态脆弱,最大的威胁是洪水,最大的短板是高质量发展不充分,最大的弱项是民生发展不足。

△黄河河口管理局局长裴明胜正在介绍黄河三角洲的防洪设施建设。(总台央视记者韩锐拍摄)
治理黄河,重在保护,要在治理。习近平总书记为黄河生态保护指明方向。他强调,黄河生态系统是一个有机整体,要充分考虑上中下游的差异。
统筹谋划上中下游保护治理成为鲜明导向,上游加强水源涵养能力建设,中游加强水土保持,下游则推进湿地保护和生态治理。最近印发的《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构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一带五区多点”空间布局。

△候鸟掠过黄河水面。(总台国广记者李晋拍摄)
另一个战略重点,是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习近平对此支招:“沿黄河各地区要从实际出发,宜水则水、宜山则山,宜粮则粮、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积极探索富有地域特色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
最近印发的纲要提出,要构建形成黄河流域“一轴两区五极”的发展动力格局。

今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青海代表团审议时,重点阐发保护与发展的辩证关系:要推动坚持生态优先、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有机结合、相得益彰。
在黄河源头详谈保护和发展,颇有深意。
这次又赴黄河入海口实地考察,千秋大计,总在心头。
时政微视频丨瞰山东

监制丨申勇 龚雪辉
主笔丨郁振一
记者丨彭汉明 潘毅 张宇 杨立峰 程铖 卢心雨
视觉丨陈括 张晶 齐欢
编辑丨刘冲 于明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