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病学调查,简称流调,是疫情防控工作的重要环节。流行病学调查员,简称流调员,现实中他们还有一个更广为人知的称呼,战 " 疫 " 一线的福尔摩斯。
朱明欣,2020年毕业于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预防医学系,同年加入金乡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疾控科团队,为新冠疫情处置流调工作注入了新鲜血液。
早晨凛冽的寒风吹着,不时发出呜呜的声音。周六早晨7点15分,电话铃声响了,这是市疾控中心的疫情值班电话,被通知需要协查两个次密接。朱明欣挂了电话,迅速穿好衣服,即刻赶到单位。此次接到的任务是对协查的两名人员进一步核实流调信息,撰写流调报告及时上报。
“你好,我是金乡县疾控中心的工作人员,经大数据排查您和一名密切接触者有接触,需要说一下您的活动轨迹,请不要隐瞒” ,“最近去过哪里,乘坐哪些交通工具,什么时候上车,是否佩戴口罩,坐在哪节车厢,有没有和别人接触…”?“什么大数据,什么接触者,我没出去过”就挂掉了电话。如果被流调人配合,一切顺利,但万一遇到不配合的就使工作难上加难。”
另一个问题是"丢失"的记忆,怎么让被流调人员回忆起自己最近 14 天的行程,很多年轻人都记不起来,更别说老年人,有的居民接到电话一紧张,就更想不起来自己最近干了什么?这就需要先安抚他的情绪,再开展工作。为了更完整真实地还原病例的行程轨迹,病例接触的家人、朋友、也会接到流调员的来电,询问相关线索。对于回答不符合逻辑思维的人员,有时候还需要进行现场调查。可能大部分人都觉着流调不就是打个电话,问我去哪里?其实流调是与时间赛跑,争分夺秒地与新冠病毒的博弈,及早发现才是控制疫情,追踪传染源,发现疾病传播规律,控制疫情扩散的关键。
疫情以来,每天公布的简单几百字行程轨迹背后,是流调员不分昼夜与病毒“抢时间”的结果,一份流调报告至少要打3次电话,要用3个小时,至少要反复更改3次。这一年里,朱明欣共接收了17份协查函,流调近36人。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回忆在疾控工作的一年时光,朱明欣在科室老师的教导下,渐渐的掌握了流调的方法和技巧。
“流调工作看似简单,却意义重大;我一定会以敢为人先的锐气,脚踏实地的做好本职工作,用责任诠释疾控人的担当,为全县人民的健康做贡献。” 朱明欣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