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这是盛唐时期,17的诗人王维在九月九重阳节这天,写下的著名诗篇。
为求功名,王维离家来到京城。这里繁华,却是异乡,茫茫人海举目无亲,少年王维思亲愈切。恰逢重阳节,想到兄弟们插着茱萸登高望远,却少了他一个人,愁从中来。一首乡愁的诗流泻笔端,成为千古佳句。
一千多年来,因为王维,九月九变成了思念与孝亲的节日,多少游子与王维不期而遇。独在异乡为异客的乡愁,萦绕在心间。
思念家乡年迈的父母。辛苦劳累一辈子,如今老了,儿女却在远方。天冷了,谁为你们添寒衣?只能把牵挂和思念遥寄,双亲保重、平安。
思念执子之手的爱人。那个家让她辛苦了,昼夜操劳。敬养双亲,抚育儿女,家里家外,田间地头,她单薄的身躯扛起了千斤之重。她怕异乡的亲人忧心,总把苦累压在心底,从不给他说半句。
思念与兄弟姊妹亲情。想起小时候老家的九月九,兄弟们拉着手登高望远的情景。这一天,他们一样“每逢佳节倍思亲”,知道在高高的山岗上,“遍插茱萸少一人”。
“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我和妹妹牵着走过90个重阳节的妈妈的手,带她去看最美的风景。看风轻云淡,碧草绿树,秋色斑斓的壮美;静静聆听她不厌其烦地讲述那些陈年旧事,从来不打断她,让她絮絮叨叨地呢喃。看着妈妈那惬意的模样,我们很欣慰。
小时候,我们家里孩子多,妈妈是家庭妇女,只有父亲微薄的工资,每个月入不敷出。妈妈在煤油灯下,把父亲的工资数来数去,这些买米,这些买煤,这些还账……隔着帐子,我看见妈妈眼里闪着泪花,心里就发誓,等我挣钱了,一分不少都给妈妈。
我成家之前,每个月都把工资如数给妈妈。后来子妹们都工作了,妈妈是小镇上第一个有电视、洗衣机的。我们都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让操劳一辈子的父母过上好日子。遗憾的是,日子好了,父亲却走了。我们把全部的爱都倾注在妈妈身上,左邻右舍都羡慕妈妈好福气。
九月九,不仅是重阳节,更是我们的孝亲节。白驹过隙,时不我待。王维是否也想起了白发双亲,写下了这样浓情的诗句?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重阳节还美在这样的诗里。边塞诗人岑参的“九日黄花酒,登高会昔闻……”边塞无战事,又逢重阳节,喝酒登高,能征善战的将士们,是否也在佳节思亲?杜甫的“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茱萸仔细看”的惆怅,白居易“摘得菊花携得酒,绕村骑马思悠悠”的悠闲……
思念的味道就像王维的诗,浓得化不开。九月九,我们与王维相遇,相遇在登高望远的山顶。
■许双福 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