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上济宁讯(记者 李凤鸾)“你们的方法果然管用,补栽的辣椒都成活了。”近日,英吉沙县乌恰镇8村分管农业的干部刘静兰一改愁容面露喜悦。自从济宁援疆农业专业技术柔性人才孟庆峰和县设施蔬菜专班的技术人员通过“望闻问切式”对症下药——用遮阳网罩住刚补栽的幼苗减少水分蒸发的方法,没过几天,地里几片补栽的辣椒恢复了往日的“神采奕奕”。
类似的例子还有许多。初夏时节,一拨又一拨的游客在乌恰镇6村果蔬拱棚种植基地兴高采烈地采摘草莓,并不停夸赞:“这个草莓真甜,好吃!”基地负责人阿卜杜热西提·图尔荪告诉记者,以前来基地采摘的游客很少,通常都是雇佣村民采摘后拿到市场销售,每亩收入几千元。援疆农技员来了之后,手把手教给大家有机肥、叶面肥的施用和温湿度调控等科学管理方法,今年拱棚种植的草莓不光病害少了,个头和口感也大幅提升,慕名前来采摘的游客络绎不绝。“不光省去了雇佣采摘的人工费用,草莓的价格也翻番,一公斤卖30元,人气旺的时候每天能收入七八百元,一亩草莓能挣6万元。”尝到甜头的阿卜杜热西提·图尔荪表示,援疆技术给了大家种植的信心,明年将加大投入,用科学管理提高草莓的产量和品质。
新品种、新模式、新技术和现代管理新理念是推动蔬菜品质和产业提升的动力,科技服务是实现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桥梁、纽带,对口帮扶成效离不开与当地实际相结合,离不开对气候、环境等基础性工作情况的掌握。济宁市第十批援疆干部人才进疆以来,充分协调各方资源,找准服务定位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切入点,发挥科研、技术、人才、资源优势,全力助力对口支援新疆工作。
孟庆峰是济宁农业科学研究院的一名科研人员,主要从事中药材间作方面的研究。2020年9月以专业技术柔性人才身份进疆后,不管寒冬还是酷暑,他的身影总是出现在田间地头,从蔬菜育苗品种选择、茬口安排、标准化种植等方面进行技术指导,迅速和各个乡镇的村民打成一片。
为确保蔬菜种得下、管得好、产量高,提高本地蔬菜冬季供给能力,孟庆峰和15名外聘山东技术员充分发挥“传帮带”的作用,在做好日光温室建设工作的同时,强化冬季蔬菜种植指导服务工作,培育更多本地蔬菜种植能手;围绕蔬菜集约化育苗、移栽定植、水肥管理、病虫害防治等措施,深入乡村“田间大课堂”开展栽培管理技术服务和实用技术培训;指导农户合理安排秋延迟、越冬蔬菜茬口。
“对口援疆是党和国家交给我们的一项政治任务,也是一次实现个人人生理想与社会价值的机会。我怀揣着坚定的信念和青春的梦想踏上南疆这片热土,就得争分夺秒做好援疆工作,为助力英吉沙农业发展贡献一份力量。”孟庆峰说。
一年来,孟庆峰做了大量调研和服务工作,根据当地实际需要,利用援疆项目帮助组建农业技术员服务队伍;采取线下教学、现场指导等形式,给种植户讲原因、想办法,通过树立典型、示范带动,一步步把果蔬种植实用技术推广开来;充分发挥县设施蔬菜专班与外聘山东技术员的桥梁纽带作用,通过乡镇、村压实责任,面对面传授管理技术,真正做到蔬菜种前有计划、遇到问题有对策、农户心中有底气。此外,结合当地种植情况协助撰写种植技术小册子,用简单实用的管理技术为农户答疑解惑。
近日,济宁农业科学研究院和英吉沙县农业农村局就两地合作平台建设达成一致,在开展农业科技咨询服务、农业技术帮扶指导、农业科技人才培养、农业科技产业对接、农业示范建设等方面,针对农作物品种选育引育、高效种植、畜牧特色养殖等现代农业发展内容开展深入交流合作,围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发挥济宁资源优势,实现当地蔬菜品质化、标准化、产业化发展,为英吉沙县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开启新引擎,让群众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
孟庆峰常说,自己做的只是一件很普通的小事,能把所学专业运用到边疆需要的地方,这是一份荣耀。在他看来,援疆工作不光是技术和资金上的援助,更要与当地群众交心交流交往交融。“我们要像一颗种子,扎根在英吉沙这片土地上,让民族团结之花盛开结果,让鲁疆人民的友谊源远流长。”
调查托普鲁克乡西红柿苗长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