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热点大图
  • 头条
  • 今日关注
  • 济宁城事
  • 25楼会客厅
  • 时政要闻
  • 今日热点
  • 济宁经济
  • 视听济宁
  • 图说济宁
  • 文化周末
  • 民生新闻
  • 公安交警
  • 今日时评
  • 健康生活
  • 本网独家
  • 精彩专题
  • 本网出品
  • 数字报
  • 县区之窗
  • 今日关注
  • 济宁城事
  • 时政要闻
  • 县区之窗
  • 济宁经济
  • F25客厅
  • 今日热点
  • 视听济宁
  • 央媒看济
  • 本网独家
  • 今日时评
  • 精彩专题
  • 房产 车市
  • 文化周末
  • 财经 旅游
  • 圣地摄影
  • 通讯员
  • 济宁论坛
  • 数字报
  • 掌上济宁
主页 > 济宁城事 >
鱼台:“信用+”助力文明乡风
【诚信建设万里行】让文明成为新的生产力
2021-09-09 来源:掌上济宁
  • 作者:编辑:李一立
  • 掌上济宁讯(记者 万德龙 通讯员 乔志宇 梅蒙)9月8日早上,鱼台县李阁镇李楼村村民李桂忠提着两包垃圾走到离家不远的生活垃圾分类投放点,自觉地把两包垃圾分别投进了标注着“不可焚烧垃圾”“一般垃圾”的垃圾桶。在他的身后,成排的绿化树青翠欲滴,洁白的墙壁上绘着生动的宣传画,平坦整洁的柏油路直直延伸向村外,村民们谦恭温和、彬彬有礼,展现出一幅乡风文明的美丽画卷。

    为每个农村常住家庭建立信用档案,联合奖惩

    在李楼村党支部书记李明军看来,村民积极参与垃圾分类、保持环境整洁、创建美丽庭院等,是全县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不断深入拓展的结果,是村民精神文明素质大幅提升的表现,也得益于鱼台县“信用乡村”体系建设的推动。

    “我们的‘信用乡村’建设,是要发挥信用体系建设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积极作用,引导村民积极参与志愿服务、不断提升文明素质,推进基层社会治理和乡风文明建设。”鱼台县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说。在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过程中,鱼台县创新开展“信用乡村”建设,探索推广了“信用+社会治理”“信用+文明建设”“信用+志愿服务”等“信用+”系列实践模式。

    鱼台县以政府为主导,以农村常住家庭为主体建立“信用乡村”信用信息数据库和平台,组织指导各行政村明确1名信用专员,成立由村两委干部、“四会”工作人员、村医、农村教师等组成的3至5人信用议事会,根据信用信息评价规定对常住家庭进行评议,评议内容和结果向全体村民公示公开;为每个农村常住家庭建立信用档案,每月张榜公布常住家庭的信用评价得分和等级,进行联合奖惩,让信用评分在村级事务管理中形成柔性约束,引导农民在生产生活中注重遵纪守法、诚实守信,用好信用记录、积累信用财富,以“信用+”助力基层社会治理。

    读书看报的人多了,邻里关系更和睦了

    记者了解到,鱼台县在制定“信用乡村”信用信息评价规定时,把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作为重要指标,按照“遵纪守法、文明创建、人居环境、文化生活、乡风民风、志愿服务”等类别,以文明家庭和新时代文明实践示范家庭创建、移风易俗和人居环境综合整治、美丽庭院示范户创建等县委、县政府有关重点工作情况,获得“四德”先进典型、“好媳妇”“好婆婆”等荣誉称号以及乱倒垃圾、不按规定养犬、不文明祭祀等不良行为作为评价指标,制定加减分细则,引导农民自觉遵守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让文明成为新生产力,以实际行动助力新时代文明实践。

    同时,鱼台县把信用作为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的切入点,打造“信用+志愿服务”的工作模式,把群众参与文明实践志愿服务与信用评分挂钩,以服务时长换取信用加分,激发群众积极参与志愿服务的积极性与持续性,真正做到宣传、教育、服务、凝聚群众,使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深入人心、落地生根,“争先进、多得分、做表率”的文明乡风日渐浓厚,信用体系建设和志愿服务实现了“1+1>2”的效果。目前,鱼台县注册志愿者已达6.2万余人,志愿服务活动在优化乡风民风、助力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我们通过村里大喇叭循环播放、村公开栏张贴等形式,把信用评分的标准、评级的用法宣传到家家户户,让村民都知道哪些事不能干、哪些事得积极干。”李明军说。据他介绍,在村里推行信用体系建设后,村里发生了很大变化:读书看报的人多了,打牌打长条的少了;邻里关系更和睦了,吵架闹意见的少了;支持村里工作的多了,干部的工作压力相对小了。

    相关新闻
    济宁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 济宁日报社 联合主办
    鲁ICP备10208553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许可证编号:37120180009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本网举报电话:0537-2343210 举报邮箱:jnrbs@163.com
    济宁报业传媒集团有限公司 东方圣城网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Copyright © 2020 www.jn001.com 联系电话:18605373500
    鲁公网安备 3708020200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