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毒是阻断病毒传播的重要措施,但不规范的消毒不仅起不到有效杀灭病毒的作用,反而可能会对身体或环境造成伤害。居家使用消毒剂的过程中,有哪些需要避开的误区呢?市疾控中心消毒技术指导科副主任医师张书岭为您解答。
误区一
过度消毒而忽略日常清洁
家庭环境应以清洁为主,消毒为辅,建议居室保持通风和环境清洁。个人在餐前便后、外出归来、接触宠物以及可能接触到污染环境后,第一时间做好手卫生。如果所在小区未出现新冠肺炎确诊病例、疑似病例或无症状感染者,家中无外人到访,也没有自我隔离的疑似症状者,无需每天都进行消毒。
误区二
消毒剂浓度过高或过低
消毒剂浓度过低,无法达到预期的消毒效果;若浓度过高,会对人的呼吸道、皮肤黏膜和相关环境物体表面造成损害。使用市面上销售的化学消毒剂进行消毒时,应严格按照产品说明书规定的使用范围、使用方法、作用浓度、作用时间规范使用。如果使用酒精消毒时,宜选用75%浓度。
误区三
不同类型的消毒剂混合使用
两种及以上消毒剂混合使用,极易产生化学反应,影响消毒效果且可能造成伤害。如84消毒液与洁厕灵混合,会产生有毒气体,刺激人体咽喉、呼吸道和肺部而引发中毒。洗衣液同样不宜与消毒剂混合使用。
误区四
使用消毒剂时不进行必要防护
化学消毒剂一般具有不同程度的刺激性、腐蚀性,可能会造成呼吸道和皮肤黏膜损伤。使用化学消毒剂进行消毒时,应做好必要的个人防护,最好佩戴口罩和橡胶手套,并在消毒操作过程中,防止消毒液飞溅到身体暴露部位和衣物上。
误区五
室内喷洒酒精进行消毒
室内使用酒精时,要采用擦拭的消毒方式,严禁喷洒,且不能大面积使用。若对电器表面进行消毒时,应先关闭电源,待电器冷却后再进行,否则可能引起爆燃。
误区六
用免洗手消毒液代替流动水洗手
免洗手消毒液含有杀菌成分(以醇类为主),有一定的消毒效果。但消毒成分往往具有一定的刺激性。因此如果有洗手条件,尽可能采用流动水洗手,配合使用肥皂或洗手液,按照“七步洗手法”,认真做好手卫生。若不具备洗手条件,则使用免洗手消毒液。
误区七
物品消毒后不进行后续清洗
一般的化学消毒剂对物品均有一定的腐蚀作用,特别是对金属类物品的腐蚀性较强,对人体也有一定的刺激性。因此,消毒作用半小时后,应使用清水将环境物体表面残留的消毒剂擦拭干净(酒精消毒无需处理)。用于消毒的抹布或其他物品,使用后应用清水彻底清洗干净,放在通风处晾干备用。
误区八
消毒剂存放不合理
化学消毒剂多属易燃、易爆、易腐蚀性物品,存放和使用过程中应注意安全。建议每次购买消毒剂不宜过多,存放消毒剂的容器必须及时密封,放置于避光、通风的阴凉处,并确保儿童不易触及。(记者 苏茜茜 通讯员 马文月)
新闻1+1
预防呼吸道疾病 及早接种疫苗
秋冬季节,是流感等呼吸道疾病高发季,流感和新冠肺炎均可经呼吸道和飞沫传播,存在叠加感染的风险。市疾控中心提醒广大市民提高警惕,做好预防,及早接种疫苗。
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呼吸道传染病,每年的10月到次年3月是流感的高发季。主要以发热、头痛、肌痛和全身不适起病,体温可达39℃至40℃,可有畏寒、寒战,多伴全身肌肉关节酸痛、乏力、食欲减退等全身症状,常有咽喉痛、干咳,可有鼻塞、流涕、胸骨后不适,颜面潮红,眼结膜充血等。
接种流感疫苗是预防流感及其并发症的最有效手段,可以显著降低受种者患流感及流感相关并发症的风险,同时还可以减少患流感后传染给他人的风险。肺炎是流感最常见的并发症,而肺炎链球菌是流感合并感染的常见致病菌,是流感季肺炎致死的主要原因。鉴于流感与肺炎之间的密切关系,控流感与防肺炎也成为相辅相成的手段。流感疫苗和13价或23价肺炎疫苗联合接种,可起到叠加保护的作用,尤其能给婴幼儿、慢性病患者、老年人、体弱者这类易感人群带来益处。流感疫苗一般每年9月至10月开始接种,最好在10月底前完成免疫接种,对10月底前未接种的对象,整个流行季节都可以进行接种。(记者 苏茜茜 通讯员 岳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