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城区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纪实
掌上济宁讯(记者 王粲 本报通讯员 范培倩)2家国家级绿色学校、1个省级绿色教育基地、32家省、市级绿色社区、36家省、市级绿色学校荡漾着生态文明的时代风尚。
500多支社区文化宣传队伍、环境宣教队伍,数百名环保义务监督员,通过世界环境日、节能减排宣传周、生态乡村建设、运河之都邻居节等主题活动,将生态文明建设不断推向深入。
近年来,任城区牢牢遵循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发展理念,以创建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为抓手,不断加大环境保护投入力度,统筹实施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大力改善人居环境,力促生态文明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全面构建创建工作体制机制
在加快推进经济文化强区进程中,“全区一盘棋”、上下一条心,构建了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生态文明建设体系和创建机制体制。同时强化责任落实,加大考核力度,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各街道、部门党政领导班子综合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强化“绿色考核”指挥棒作用,增强各级、各部门落实生态文明建设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同时,该区坚持群众参与、共建共享,开展群众体验式生态文化教育,把低碳生活理念和生态文明理念渗透到广大群众的思想意识和生活方式之中,共建“生态任城”已成为全区人民的自觉行动。
坚决打好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
为达到“蓝天”目标,任城区全力淘汰落后产业和散乱污企业,通过推广清洁燃料,燃气锅炉低氮改造,开展VOCs减排“一厂一策”为核心的综合治理、加强机动车污染防治、严禁焚烧农作物秸秆、植树造林等一系列措施。2018至2020年,全区空气质量综合指数不断提升,优良天数不断增加,PM2.5、PM10、CO2指标均居全市前列。
水,是城市流动的音符和飘带。为实现“碧水”目标,任城区把保证南水北调东线安全输水作为政治任务,严格落实“河长制”“湖长制”,不断完善“治用保防控”流域治污体系,辖区内11条重点河流水质断面稳定达到III类水质标准。目前老运河、洙赵新河综合治理工程正在紧张施工之中,王楼煤矿、岱庄煤矿全盐量治理工程已正式投入使用,实现外排水达标排放。
固体废弃物治理。为让消化系统更“安全”,任城区创新实现了全区所有危险废物产生、收集企业纳入济宁市危废信息大数据监管平台,收集、分类、贮存、运输和处置全流程专业化工业固废服务体系。同时,突出重点区域、行业和污染物,有效管控农用地和城市建设用地土壤环境风险,强化建设用地监管,治理采煤塌陷地5285亩,完成造林4112亩,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到91%以上。
如今,徜徉在城乡之间会发现这里天更蓝了,云更白了,树更绿了,水更清了,空气更清新了,人们的心情也更舒畅了。
全面优化城乡环境面貌
近年来,任城区加快完成济北新城与主城区外镇街新型乡镇及城镇化建设,初步建成人口、产业、城镇化有机协调的城市新门户。任城路王母阁路综合管廊暨升级改造工程完工,已纳入国家城市双修示范工程,引汶入城工程顺利实施,洸府河景观绿化、车站西路升级改造等一批重点城建项目即将完工。整治老旧住宅小区20个,完成23个背街小巷整治工程。
在农村生产生活污水治理上,这里有44个闭合式污水处理设施、有新型污水处理系统、有农村垃圾“户集、村收、镇运、区处理”的创新实践。投入1.1亿元建成的8个大型人工湿地;投资1100万元新上应急工程一处;争取国家专项资金2000万元,启动洙赵新河河道综合整治工程;在7个农村镇街的11条河流设置27个水质监测点位,在全市首家实现了县域水质全流域监管。
不仅如此,该区大力实施饮用水源保护和农户改水、改厕、生活垃圾清运处置、建沼气池、生活废水消毒处理、村庄亮化绿化美化等工程。大力开展乡村旅游品牌创建工作,目前已初步形成南、西、北部环城游憩带。此外,2019年完成凤凰台植物公园少康湖湿地项目建设,济州古城、安徒生童话乐园、济安台文化旅游区等项目正在有序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