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热点大图
  • 头条
  • 今日关注
  • 济宁城事
  • 25楼会客厅
  • 时政要闻
  • 今日热点
  • 济宁经济
  • 视听济宁
  • 图说济宁
  • 文化周末
  • 民生新闻
  • 公安交警
  • 今日时评
  • 健康生活
  • 本网独家
  • 精彩专题
  • 本网出品
  • 数字报
  • 县区之窗
  • 今日关注
  • 济宁城事
  • 时政要闻
  • 县区之窗
  • 济宁经济
  • F25客厅
  • 今日热点
  • 视听济宁
  • 央媒看济
  • 本网独家
  • 今日时评
  • 精彩专题
  • 房产 车市
  • 文化周末
  • 财经 旅游
  • 圣地摄影
  • 通讯员
  • 济宁论坛
  • 数字报
  • 掌上济宁
主页 > 文化周末 >
巩固新课改成果 创新发展素质教育
2021-08-30 来源:东方圣城网
  • 作者:王艳齐编辑:张正婕
  • 【摘要】纵观目前教育教学现象,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教学方法枯燥单一,教学模式相对落后;学生学业负担过重,应试教育根深蒂固;学生思想包袱过重,学习情绪消极被动,等等。这种情况,不仅直接影响教育教学质量和水平的提高,还严重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制约着教育事业的发展。因此,要想让学生既学好科学文化知识,又能发展健全的人格,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教育工作者必须加大新课程改革力度,切实实施素质教育,把时间还给学生,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关注心理健康。

    【关键词】新课改 创新思维 关注心理健全人格  

    学生,不仅是承载着知识的航船,更是祖国发展的命运体,他们怀揣诗和远方谱写人生的乐章。他们像奔腾的江水,滋润祖国大地的每一个地方,使祖国各地呈现欣欣向荣的景象。

    可是,当前教育却存在着阻碍学生的严重问题:教学方法枯燥单一,教学模式相对落后;学生学业负担过重,应试教育根深蒂固;学生思想包袱过重,学习情绪消极被动,等等。这种情况,不仅严重影响着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的提高,制约着教育事业的发展,而且还影响着学生的身心健康。

    新时代教育强调发展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使学生的身心都能得到全面发展。《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明确指出21世纪应该培养学生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为此,必须让学生不仅要学好科学文化知识,更要发展学生健全的人格,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 、注重新课程改革,实施素质教育

    2021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强调,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坚持系统观念,更好统筹发展与安全,坚持和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巩固拓展疫情防控和教育改革发展成果,为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立柱架梁,为建设教育强国开好局、起好步,以优异成绩庆祝建党100周年。课程改革意味着教育要从多角度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实施素质教育,真正促进了学校教育的多元化,新课程改革是时代发展的必然途径。在未来世界里,如何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如何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实践能力,是摆在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面前的时代课题。

    1.新课程改革改变了传统的教育理念使素质教育得到了根本落实。传统的教学理念注重机械式学习、大量的题海训练。分数是评价学生学习质量的唯一标准。看似关注学生长远的发展,熟不知却让学生的学习生活背上了沉重的包袱,学生的学习潜能得不到充分的发挥,就会产生消极的学习情绪。为适应时代的需求课程就必然得到改革,实施素质教育。新课程概念下的素质教育要求学生科学的学习、快乐的学习、自主的学习。这样学生的潜能才能得到发挥,新课程的改革也为国家培养创新性的人才奠定了基础。

    2.新课程改革改变了教师的角色和教学行为。新课程改变了以往的传道、授业、解惑型教师向激趣、启思、导疑型教师的角色转变。传统的教师角色只向学生传授知识,忽视了学生能力的训练。权威型的教师管理班级方面过于专制、严肃、不留情面。学生服从教师的管制,虽然表面看似班级纪律良好,但是却会呈现呆板木讷的班风。其实学生需要的是有爱心、有同情心、有人格魅力的老师。新课改在教学行为上又强调尊重、赞赏、引导和帮助,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此拓展学生的思维,并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之成为社会所需要的合格人才。

    3.新课程改革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的个性发展反映了一个国家基础教育的发展水平,每个学生都具有鲜活的生命,尊重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的自主性,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成为学习的主人。《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指出:自主性是人作为主体的根本属性。自主发展,重要强调能有效的管理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认识和发现自我价值,发掘自身潜力,有效的应对复杂多变环境,成就出彩人生,发展成为有明确的人生方向,有生活品质的人。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有机的结合起来,利用教师与家长的合力,帮助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1】新课程还强调因材施教,重视个别差异,这也是新课程改革的重点。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年龄特征,因人而异,实施不同的教育,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好的发展。不同层次学生的个性和自主性都能得到了发展,那么学生的学习生活是快乐的幸福的。

    二、实施创新教育,给孩子创造美好的未来

    苏霍姆林斯基说:“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世界”,他又说:“天赋为每个学生的正常头脑打下了充足的根基,使每个学生都能成为创造者。”【2】创新能力是人们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创造新事物的能力。创新能力是新世纪人才规格的特点,培养创新能力的人是时代赋予全社会的职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又是摆在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时代课题。

    1.营造课堂氛围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心理学》指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应给学生创造一个宽松的心理环境。只有师生关系融洽,课堂学习气氛和谐才有利于创造性的产生。积极的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从而不断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鼓励学生求异求新,以促进他们思维的发展。积极的课堂氛围会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精神饱满,注意力集中,师生关系和谐,学生积极思考,乐于发言,课堂中会呈现“心中有情、胸中有智、融情显智、情智交融”的良好学习现象,反之则相反。学生对学习产生了一种“向心力”,将学生吸引住,这也是创造性产生的潜力。因此在教育教学中教师应给予学生自信,营造创新的氛围,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为他们的美好未来奠基人生方向。

    2.培养学生的观察力。“人非生而知之 ”观察力是人们探索新事物认识新事物的能力。观察的越细致认识的越深刻,观察的越全面认识的越完整。陶行知说过“要解放孩子的头脑、双手、脚、空间和时间使他们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从自由的生活中的到真正的教育。”【3】新课程改革鼓励开展地方性课程拓展学习内容,这样教师引导学生带着更大的学习热情走出课堂,帮助他们对学科有更丰富,更多元的感受和理解。教师应引导学生走向生活,走向大自然,调动各种感官全心全意的去观察。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引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有条理的进行观察,将事物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的思索。只有让学生在观察中学习,在观察中想象,在观察中思考,在观察中不断创新,那么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都得到提高和发展,还能养成良好的善于思考的学习品质。

    3.鼓励学生不断发现培养学生乐于学习的兴趣。一个哲人说过 :“学习的快乐是发现。”波利亚也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的,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联系和性质”。【4】21世纪的人才最基本的要求就是创新。而创新就必须运用创造性思维,创新和思维是学习的前提,也是发展学生发散思维的重要条件。因此教师应鼓励学生学会发现学习,不要只迷信于教师和书本上的知识,只获取一些片面知识。没有亲身体验也不会有发现,发现是创新的前提。教师在课堂上教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大胆猜想、勇于质疑、成就自己,从而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三、把时间还给学生,培养健全的人格

    2021年在全国两会中,全国政协委员、民进中央副主席、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陶凯元提出:“缺觉成全国中小学生老大难问题 ”她指出,“很多初中生不能在晚上11点前入睡,而早上最迟也要在6:30起床,睡眠时间严重不足。同伴互动少、户外运动少、只要学不死就往死里学、多考一分干掉千人 ”等令人深思的问题,这是升学压力的真实写照。学校和家庭都过于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忽视了青少年的情感志趣等精神的成长。少年强则国强,只有心理健康、人格健全、富有梦想的青少年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肩负时代重任。

    把时间还给学生,解除思想上的包袱。由于现在中小学生高度的学习任务,频繁的考试,再加上大量的家庭作业。使学生产生厌学的学习情绪,造成精神紧张,心情压抑,并产生焦虑,食欲不振,失眠等症状。在家长的“望子成龙 ”“望女成凤 ”的期盼中,增加了学生的心理负担。如果学习生活中遇到种种的不如意,那么学生的自信心就会受到挫伤,进而产生消极的学习情绪。如果考试失败就会受到老师和家长的批评,那么学生就会容易产生自卑心理。因此教师和家长应根据学生的学习心理差异,因势利导,循序渐进的进行教育,关注学生的个性因素,实施因材施教。把时间还给学生,解除思想上的包袱,并做到“家校合一”恰当的进行心理疏导,努力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使学生身心健康都能得到全面发展。

    总之,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未来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少年强则国强,作为新时代的教师,我们更应该践行社会给与我们的职责,用高度的责任感培养每一位学生,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他们,尊重他们的自然心性。【5】给学生卸下沉重的包袱,给予他们自信,快乐就会永远伴随着孩子,相信每一位孩子都能成为社会上的有用之才。

    【参考文献】

    [1]《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2]苏霍姆林斯基《苏霍姆林斯基教育名言》

    [3]陶行知《陶行知教育名言》

    [4]波利亚《波利亚教育名言》

    [5]习近平《向全国广大教师致慰问信》

    (作者单位:济宁市任城区唐口中心小学)

    相关新闻
    济宁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 济宁日报社 联合主办
    鲁ICP备10208553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许可证编号:37120180009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本网举报电话:0537-2343210 举报邮箱:jnrbs@163.com
    济宁报业传媒集团有限公司 东方圣城网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Copyright © 2020 www.jn001.com 联系电话:18605373500
    鲁公网安备 3708020200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