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全力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纪实
掌上济宁讯(记者 王粲)孔孟之乡,生态之变,旧貌焕发新颜。
从国家森林城市,到全国文明城市,济宁的亮丽名片一个接一个。良好生态,又不仅仅是一张名片,更是济宁的一份神圣职责。
近年来,我市大力实施“生态强市”战略,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突出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全面推进实施蓝天保卫战、碧水攻坚战、土壤持久战,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改善,公众生态环境满意度位居全省前列,伴随而至的,是人民群众获得感在不断增强。
2021年上半年,全市优良天数比例62.4%、居全省第7位,同比改善4.7%、居全省第1位;国控地表水考核断面水环境质量指数5.35、居全省第5位,28个国控、省控断面水质均值全面达标。1至7月份,全市六项大气指标全面改善,达到近年最优水平,7月份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更是达到93.5%。这一切的改变,离不开市委、市政府和人民群众的共同努力。
决心: 改善生态环境 坚持绿色发展
“必须坚持把生态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切实加强环境治理,使济宁天更蓝、水更清、岸更绿。”这是市委、市政府的坚决态度。
今年以来,我市坚持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以解决突出问题为抓手,制定了《济宁市市直、中央省属驻济有关部门单位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清单》,实施《济宁市“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方案》,召开全市治污攻坚大会、南四湖生态保护大会、生态环保工作现场会等会议,明确蓝黄红管理主要指标、重点任务,推动各级各部门履职尽责。市委常委会、市政府常务会多次听取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情况汇报,及时解决难点、堵点、卡点。
今年6月底,生态环境突出问题集中整治在我市全面展开,四大班子10位市级领导带领11个工作组,分条线深入县市区,查问题、促整改。截至7月29日,累计排查整改问题4373个。当前,这项工作仍在持续推进。
紧盯环境问题施策发力,实行最严格“环保责任”制度,坚持源头严控、过程严管、后果严惩,对重点生态功能区、敏感区和脆弱区实行红线管控,济宁坚持绿色发展的决心可见一斑。
行动: 层层压责任 事事抓落实
环境保护是一场关乎民生的硬仗,我市决心坚定,行动更加有力。
臭氧作为首要污染物的超标天数占比已经接近甚至超过PM2.5(细颗粒物),“十四五”期间加强PM2.5和臭氧的协同控制,对于大气污染防治具有积极意义。对此,我市全面开展涉VOCs排放企业专项监督帮扶,对915家企业“精准把脉”,共检查发现、推动整改问题507个。在全省率先启动移动源迭代升级,市政府出台全市倡导使用国六和新能源机动车及国三以上非道路移动机械工作实施方案,截至目前累计升级机动车5273辆、非道路移动机械25258辆。优化16项扬尘治理导则,提升管控效能提升,严管违反导则工地(企业)345家,加密积尘负荷偏重道路清扫保洁。圆满完成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庆空气质量保障政治任务,6月25日至30日综合指数为3.69、同比改善9.3%,7月1日空气质量优良。
围绕改善流域水环境质量,今年3月1日,我市颁布实施了《济宁市水环境保护条例》,以规范性文件和地方性法规的形式明确各级各部门、社会各界的水生态环境保护职责。同时,我市成立了南四湖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工作领导小组,牵头制定三年行动计划、年度工作方案,全力推动工业、农业、城镇、港航等领域全口径治理。迅速完成了36个增设市级水质自动监测站建设,基本实现全域河流24小时实时在线监测。开展了河湖岸线问题排查整治,实施“空中+地面”全方位立体巡查,累计排查整治问题12157个。提前3个月完成了2103个省定排污(水)口溯源,封堵非法或不适宜排污口125个。
不仅如此,我市制定了危险废物规范化管理导则,明确产废、处置和运输单位的产、存、运、处等环节管理标准要求。全市66家急废企业、223家年产废5吨以上工业企业完成产废料口、危废库口、厂区门口“三口”视频监控全覆盖。创新实施了危废公示牌制度,全市685家产废企业在危废库口、厂区门口树立公示牌,详细记载危废产生量、转运时间及去向等重要信息,主动接受企业内部员工、社会广大群众的双重监督,筑牢每家企业、每名员工生态环境安全思想防线。
“环境质量只能变好不能变坏”——我们坚守的底线。上半年,全市共查处环境违法案件575件,查封扣押案件22件,限产停产案件10件,移送拘留案件17件,环境污染犯罪案件11件,累计罚款4432万元,其中市级处罚1325万元、全省排名第一。同时,创新建立现场执法导则,对工业企业、施工工地、畜禽养殖、餐厨油烟等16项执法重点领域,制定现场执法流程,推动规范、标准、精准执法,执法人员现场执法能力得到普遍提升。
严的作风,实的举措,有力打击了环境违法行为,环保执法的强大震慑力,正在日益显现。
收获: 绿水青山渐成“金山银山”
静谧的小桥流水,摇曳的青草花簇,悠然的采莲渔舟,怡人的风情民宿,金山湾里碧波荡漾,风光旖旎的田园之美尽收眼底,这是每一个观光者来到任城区喻屯镇大李庄村的印象。这里虽处北方,却是无数人的“梦里水乡”。
大李庄村近年来投资1200万元实施村居环境整治提升工程建设。村内白墙灰瓦淡雅简约,垛口形制外墙再现军屯风貌,河清池碧荷花满塘,街净巷幽鸟语花香,水电路网俱齐、小桥流水农家,形成了“全面覆盖、高矮相间、三季有花、四季常绿”立体绿化景观,村庄面貌焕然一新,实现了农村人居环境的美丽蝶变。同时,大李庄村着眼“美丽乡村”向“美丽经济”转变,引进生态农业和文化旅游项目,建立了“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利益联结驱动机制。引进了南水梨、“稻+”“藕+”项目,打造南水梨、白莲藕、小龙虾生产基地,推动了传统农业向高效农业的转型升级。
大李庄村的变化只是我市生态环境蝶变的一个缩影。如今的济宁,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空气更清新。
更令人欣喜的是,如今的济宁,一个个项目的推进,一件件工作的落实,一点点成绩的取得……一幅幅美丽画卷,正在济宁大地上徐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