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上党史一百年》开机仪式在汶上县党史学习教育基地举行
汶上县“最美汶上人”评选引领崇德向善新风尚
汶上县召开全县宣传思想工作会议
《党史大事件背后鲜为人知的红色故事》录制现场
汶上县西门社区“学雷锋服务岗”
汶上县军屯乡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者为敬老院老人包水饺
“乡土讲师”刘文学正在田间教授农民甘薯种植技术
“网红爷爷”张茂路正在给同学们讲述雷锋的故事
掌上济宁讯(通讯员 胡克潜 张明)今年以来,汶上县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聚焦“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围绕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一条主线,在服务大局中凝心聚力,在思想引领中坚定航向,在创新发展中凸显特色,推动宣传思想工作守正创新、党史学习教育走深走实、主流思想舆论更加巩固、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升,全力助推汶上新时代现代化强县建设,为开创汶上争先进位和高质量发展新局面汇聚精神力量。
创新“自选动作” 党史学习教育厚植为民情怀
党的历史是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科书。为使党史学习教育入脑入心,汶上县创新学习方式,打造新型载体,线下线上齐发力,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把最鲜活、最生动、最亲切、最真实的党史,讲给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听,激发人们永远听党话、颂党恩、跟党走,让党史学习宣讲接地气聚人气,汇聚起全县上下争先进位和高质量发展的磅礴力量。
李志远是汶上县的一名普通机关干部,近日他在“学习强国”学习平台上偶然刷到的《听,雷锋的故事》系列短视频让他感触颇深,同时他也被该视频的主讲、“全国宣传雷锋先进个人”张茂路“圈了粉”。“听了张老师的讲解,感觉自己对雷锋精神有了更深刻的了解,我以后要把雷锋精神的‘傻子精神’‘钉子精神’‘螺丝钉精神’等充分应用到学习和工作生活中,保持一颗向上向善的心,让自己永远走在为人民服务的道路上。”
为进一步推动党史学习教育走深走实,汶上县深挖独特历史文化资源,精心创作了一批内容佳、传播广、叫得响的宣教精品,使党员干部群众在视听作品中接受党史熏陶。充分发挥汶上雷锋展馆10万余件藏品优势,邀请全国学雷锋团队带头人张茂路,录制《听,雷锋的故事》系列短视频,深情讲述《雷锋的“傻子精神”》《雷锋的“钉子精神”》等生动故事,作品一经上线便收获了大量的粉丝。“学习强国”全国平台因该系列作品选题家喻户晓、受众群体广泛、社会反响好,专门为其开设了专题栏目进行集纳推广,上线当月点击量就突破了100万,为全市、全省乃至全国党史学习教育提供了颇具影响力的可视化教材。100集《党史大事件背后鲜为人知的红色故事》系列专题片,通过挖掘党的重大历史事件背后的故事,以小见大、以点带面,对内容精心打磨、多方求证,确保了栏目内容的质量,在历史细节中展示了党的奋斗历程,深刻阐述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的历史必然;25集《汶上党史一百年》系列专题片,挖掘用好本地红色资源,全方位再现党的领导下汶上百年峥嵘岁月,用身边的党史感召群众,教育引导党员干部群众牢固树立正确“党史观”,让汶上这片热土上英勇不屈、艰苦奋斗的红色基因广泛传播。这些“接地气”的优秀党史宣教作品除了在汶上县广播电视台黄金时段和各级政务公众号进行播放传播,还充分利用在全县各级全面组建的“强国通”工作群、便民服务群进行投放传播,得到了广大干部群众的广泛好评,达到了“点上有活动、全县都观学”的效果。
“陈伯衡是咱们汶上县南周村人,毕业于北京大学,1937年参加革命,1938年领导永安寺起义,建立了‘汶上县人民抗日自卫队’,打响了咱们汶上武装抗日的第一枪……”连日来,次邱镇乡土讲师团团长高文忠成了该镇“出场率”最多的“乡土明星”,他为群众上门讲述的全国著名抗日英烈陈伯衡的故事引起了大家的热烈反响。
汶上县结合“五讲六进·百姓宣讲”志愿服务活动,依托“乡土讲师团”,通过故事讲述、文艺表演等形式,深入村(社区)、学校开展党史教育宣讲活动。由各行各业的成功人士、道德英模、致富能手、百姓名嘴、民间艺人等乡土人才组成的“乡土讲师团”成为了当地干部群众身边最受欢迎的党史宣讲员。他们以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村文化广场、百姓大舞台等为阵地,通过理论阐释、政策解读、故事讲述、文艺表演、视频展示以及与群众忆经历、话成就、谈感受等灵活多样的宣讲形式,说乡音、讲故事、举实例,让群众在潜移默化中了解到党的光辉历史、英模人物事迹、党的创新理论等实用知识。汶上县在党史学习教育中精心设计“自选动作”,认真做好“规定动作”,努力讲好“汶上故事”,截至目前,汶上县已开展线下党史宣讲1432场次,受众人数5.6万余人次,在新华社等主流媒体报道典型做法247篇,5月19日,省委党史学习教育第五巡回指导组来汶调研指导,给予充分肯定。
为把党员干部在党史学习教育中激发出来的工作热情、进取精神,转化为谋发展、破难题、抓落实的实际举措,汶上县深入“走访、排查”,采取多种形式听民声、察民情、解民忧,解决了一批基层的困难事、群众的烦心事。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发动各级民情书记、下派干部累计走访群众16.3万户、接待群众1.58万人次,解决诉求6343条。通过“O2O便民服务平台”办理群众咨询、民生事项3万余件。办理各级服务热线转办事项1.7万件,按时办结率100%,移交问题线索5件,制定发布全县“我为群众办实事”重点民生项目清单2批各20项。
跨过“最后一公里” “学习强国”服务群众“零距离”
汶上县在“学习强国”学习平台推广使用中,以“强国通”为“压舱石”,以下沉社区为“动力源”,以渠道融合为“助推器”,使“学习强国”真正走进汶上县千家万户。
按照“强国通、通万家,以用促学,实现全民学习”的推广理念,充分发挥“学习强国”学习平台线上办公、在家上学、看电视、听新闻广播、在线直播等功能,以“实用功能”促“注册学习”,群众易于接受,特别是充分运用学习强国“强国通”交流信息安全优势特点,确立了以“强国通”为主抓手的推广举措,在党政机关组建干部工作群、在企事业单位组建职工工作群、在村(社区)组建便民服务群,用三类群组进行工作安排、信息发布、视频会议、惠民政策宣传、生产生活服务,拉近党群距离,形成“学习强国”推广使用的虹吸效应,为实现全民使用“学习强国”学习平台搭建了方便快捷的通道。村(社区)、镇街“金字塔式”“强国通”群组的设置,进一步畅通了群众反映问题和诉求的渠道,群众有什么问题都在群里说说、有什么诉求都在群里道道,志愿者能帮着解决的立刻解决,解决不了的汇总到镇街和村(社区)统筹解决。仅德和社区,就有200余个群众诉求得到了高效的解决和答复,党员干部关心服务群众能力不断提升。汶上县部分社区还在党群服务中心设置了“学习强国”学习平台积分兑换窗口,社区居民均可凭借学习积分兑换防疫口罩、生活物品等。“学习强国”学习平台的推广使用,打破了城市社区干群之间、居民之间“相见不相识”的隔断,情感互动交流日益频繁,互帮互助氛围日益浓厚。在暖人心、聚民心的一桩桩民生实事中,党心民心相融相通,群众的获得感和满意度持续增强。
为充分借助“学习强国”学习平台更好地服务基层群众,汶上县按照“群众在哪里,融合就要延伸到哪里”的工作理念,借助“学习强国”学习平台,在部分街道社区积极探索提升融合成效的新途径,将县级“两中心一平台”融合下沉为村(社区)的“两站一平台”融合,在各村(社区)建设融媒体工作站,与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强国通”便民服务群有效融通,由街道宣传办组织社区宣传员开展组织活动、录制剪辑、稿件上传、信息转发等工作,将在群众身边开展的党史学习教育、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等及时呈现到“学习强国”学习平台,并通过三类群组广泛推送到村(社区)的每个角落,图文并茂、多媒体结合的学习内容,既富含“营养”、又符合“口味”,大大提高了群众的学习趣味和参与热情。群众踊跃使用平台提出观点、发表看法、交流心得,形成了人人想学、人人比学、持续学习的良好氛围,使平台真正成为群众汲取精神力量的“大众课堂”。今年以来,在“学习强国”学习平台引领下,汶上县开展线上线下“五讲六进”百姓宣讲志愿服务5527场、惠及21.6万群众,其中,党史学习教育宣讲2698场、惠及群众9.4万人,真正实现了跨过“最后一公里”,服务群众“零距离”的目标。“三通一融”举措发挥了理论教育、便民服务等实用功能,深受干群欢迎,截至目前,汶上县“学习强国”学习平台学员总数达到28万人,学员数持续位列全市第1名,占全县人口的1/3,平均每户有1人注册使用,“学习强国”学习平台真正走进了汶上千家万户。
擦亮服务品牌 新时代文明实践汇聚志愿力量
“您好,请问您接种疫苗了吗?请出示一下您的健康码。您家里现在几口人?有从省外回来的人员吗?如回来,请提前三天做好报备和隔离防护工作。”8月11日,汶上街道大学生志愿者邓思蕊、李旭升在西门社区中都现代城小区入口处进行疫情防控摸排。这是汶上街道65个疫情防控点志愿服务在行动开展的“敲门行动”,像这样的询问,他们一天要说上50多遍。
汶上县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教育群众、引导群众、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优势,坚持全面覆盖、全体动员,为防疫宣传、防控动员注入新动能。疫情之初,汶上县发布《关于号召全县志愿服务组织、广大志愿者积极有序参与疫情防控工作的倡议书》,募集全县“志愿力量”。424支志愿服务队伍,5000余名志愿者下沉到战“疫”一线,协助各个村居(社区)做好疫情防控宣传、往来人员登记、测温验码、秩序维护、疫情信息统计上报、消杀服务等工作。文明实践志愿者“红马甲”成为联防联控、群防群治工作中一道靓丽风景线。
群众在哪里,文明实践就延伸到哪里。今年以来,汶上县将党史学习教育纳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的重要工作,涌现出乡土讲师团、“银发宣讲队”、“小红军”讲党史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宣讲队伍,借助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云平台,开通“点餐式”百姓宣讲“直通车”,“上门宣讲”使党员群众不出村(社区)就能满足学习需要。汶上县采取新老宣讲员结对帮扶、乡土讲师评选大赛、现场观摩会等措施,对“乡土讲师团”等进行持续打磨提升,能讲理论政策、能讲美德故事、能讲惠民政策,群众愿意听、坐得住、听得懂,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活动1800余场,打造了“红马甲+小网格”“夜间话吧”“你点单 我宣讲”等一批叫得响、号召力强、群众欢迎的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活动品牌,受到老百姓热烈欢迎,社会影响力越来越广泛。创新经验做法《做好“三篇文章”推动文明实践与党史学习教育同频共振》《“夜间话吧”成为群众党史学习教育新阵地》入选省文明办主办的《文明实践·党史学习教育工作案例》。
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主体力量是志愿者,主要活动方式是志愿服务。汶上县不断完善“1+15+16+N”的志愿服务队伍模式,推动乡镇(街道)、村(社区)、各单位组建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伍600余支,注册志愿者12万余人,常年开展各类文明实践活动。完善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云平台功能,利用“百姓点单——中心派单——志愿者接单——群众评单”的服务模式,打造高质量的志愿服务项目115个,精准提供服务供给1642场(次),认领微心愿76个,有效实现了志愿服务与群众需求的精准对接。稳步推进“幸福食堂”建设,200余位老人享受到温馨可口的饭菜。同时,在满足老年人日常就餐的基础上,围绕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开展了丰富多彩、喜闻乐见的活动。在此基础上,汶上县培树、挖掘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志愿服务品牌项目,“公益妈妈团”、“启扉·筑梦”心计划等20余个活动品牌遍地开花,为志愿服务增添“新引擎”。7月13日,在全省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工作现场推进会议中,汶上县《做好“四篇文章”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走深走实》作为试点县交流材料在会上印发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