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针对德尔塔变异株特点,国家卫健委印发《公众和重点职业人群戴口罩指引(2021年8月版)》,对戴口罩指引进行了修订。普通公众在哪些情况要戴口罩?日常佩戴口罩又有什么注意事项?重点职业人群应该佩戴哪种口罩?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防制科副科长孙喜红为您一一解读。
1、普通公众在哪些情况要戴口罩?
处于商场、超市、电影院、会场、展馆、机场、码头和酒店公用区域等室内人员密集场所时要戴口罩。乘坐厢式电梯和飞机、火车、轮船、长途车、地铁、公交等公共交通工具时要戴口罩。处于人员密集的露天广场、剧场和公园等室外场所时要戴口罩。在医院就诊、陪护时,接受体温检测、查验健康码、登记行程信息等健康检查时要戴口罩。出现鼻咽不适、咳嗽、打喷嚏和发热等症状时要戴口罩。在餐厅、食堂处于非进食状态时要戴口罩。
建议市民家中常备一些高级别口罩,当家人出现了鼻咽不适、咳嗽、打喷嚏和发热等症状,到医院就诊的时候,佩戴更高级别的口罩,能保护自己、保护他人,全面防范传播风险。
2、普通公众日常佩戴口罩注意什么?
口罩的正确使用、储存和清洁是保持其有效性的关键。公众日常要注意以下事项:一是正确佩戴口罩,确保口罩盖住口鼻和下巴,鼻夹要压实;二是口罩出现脏污、变形、损坏、异味时需及时更换,每个口罩累计佩戴时间不超过8小时;三是在跨地区公共交通工具上,或医院等环境使用过的口罩不建议重复使用;四是需重复使用的口罩在不使用时宜悬挂于清洁、干燥、通风处;五是戴口罩期间如出现憋闷、气短等不适,应立即前往空旷通风处摘除口罩;六是外出要携带备用口罩,存放在原包装袋或干净的存放袋中,避免挤压变形,废弃口罩归为其他垃圾处理。另外,建议家庭留存少量颗粒物防护口罩、医用防护口罩备用。
3、重点职业人群如何选择口罩?
新版戴口罩指引中,重点职业人群主要涉及境外输入和污染传播高风险岗位、医疗机构工作人员和公共场所服务人员等3类人群。
●境外输入和污染传播高风险岗位人员
跨境火车、火车运输、装卸等工作岗位,境外冷冻食品加工、贮存、装卸、运输等冷链运输岗位,负责入境航班、火车、汽车的司机、乘务员、保洁员、搬运员等岗位,监管进出境运输工具、货物、邮递物品等的海关人员,机场、航班等保洁员、行李搬运等地勤人员,这些人员要全程规范佩戴颗粒物防护口罩。
●医疗机构工作人员
在工作期间一般接触人员(包括门诊和普通病房医护人员,保安、挂号、导医、收费、药房等人员)须全程佩戴医用外科口罩或以上防护级别口罩。
接触潜在污染物人员(保洁人员、护工、水暖工、化验室工作人员等)须全程佩戴颗粒物防护口罩。
接触病人或感染者岗位工作人员(发热门诊和隔离病房医护人员、鼻咽拭子采样人员等)须全程佩戴医用防护口罩。
●公共场所服务人员
如乘务员人、安检人员、售货员、售票员、警察、厨师和餐馆服务人员、快递员、货物配送员、门卫、保安、保洁等,以前要求佩戴一次性医用口罩,这次修订进行了提级强化,要求工作期间佩戴医用外科口罩或更高防护级别口罩。(记者 苏茜茜 通讯员 陈曾曾)
多读一点
中小学校防控:重点区域②
●食堂。实行学生错峰就餐,开餐前半小时完成就餐区域桌椅、地面及空气消毒,并通风换气,就餐排队时与他人保持1米距离,应遵循分时、错峰、单向就餐的原则,避免扎堆就餐、面对面就餐,避免交谈。餐前餐后必须洗手。加强餐(饮)具的清洁消毒,重复使用的餐(饮)具应当“一人一用一消毒”,就餐人员要做好餐余垃圾的清理、分类和投放。做好食品留样,专人管理,严格执行消毒时间、程序,制定就餐、消毒等管理台账。
●饮用水设备与洗手设施。饮水设施应每天进行必要的清洁工作,每天对出水龙头至少消毒一次。要确保操场、厕所、食堂、宿舍等场所或附近洗手设施运行正常,原则上中小学校每40至45人设一个洗手盆或0.6m长盥洗槽,并备有足够数量的洗手液、肥皂等,也可配备速干手消毒剂或感应式手消毒设施。
(来源:国家卫健委)
(值班编辑 田春燕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