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热点大图
  • 头条
  • 今日关注
  • 济宁城事
  • 25楼会客厅
  • 时政要闻
  • 今日热点
  • 济宁经济
  • 视听济宁
  • 图说济宁
  • 文化周末
  • 民生新闻
  • 公安交警
  • 今日时评
  • 健康生活
  • 本网独家
  • 精彩专题
  • 本网出品
  • 数字报
  • 县区之窗
  • 今日关注
  • 济宁城事
  • 时政要闻
  • 县区之窗
  • 济宁经济
  • F25客厅
  • 今日热点
  • 视听济宁
  • 央媒看济
  • 本网独家
  • 今日时评
  • 精彩专题
  • 房产 车市
  • 文化周末
  • 财经 旅游
  • 圣地摄影
  • 通讯员
  • 济宁论坛
  • 数字报
  • 掌上济宁
主页 > 时政要闻 >
不断巩固脱贫攻坚良好态势
2021-08-11 来源:掌上济宁
  • 作者:编辑:李一立
  • 掌上济宁讯(通讯员 董龙超 黄跃)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巩固好脱贫攻坚的良好态势,继续朝着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既是始终坚持把人民利益放在至高无上位置上的必然选择,也是一个充满挑战、拥抱机遇、解决脱贫后怎样走的时代课题。

    必须始终坚持党的领导。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的事实充分证明,党的领导是战胜一切困难险阻的根本保证。为此,必须从政治上、思想上高度重视起来,始终牢牢坚持党的领导,坚决贯彻落实好党对脱贫地区、脱贫群众接续作出的重要决策部署,严肃认真地执行党在取得脱贫攻坚全面胜利后跟进施行的利民惠民政策,在政治上、思想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要以对脱贫地区、脱贫群众高度负责的精神,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发挥党委统筹协调作用,调动各方资源和力量,不断巩固好、维护好脱贫地区、脱贫群众的根本利益。同时,要认真总结五级书记抓脱贫成果经验,不断夯实党在基层的执政基础,发挥党支部书记模范带头作用,将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与驻村帮扶、民情走访、民生宣传等结合起来,推动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基层的落地落实。

    必须不断激发群众的奋斗精神。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深刻揭示了奋斗是实现脱贫地区跨越式发展的有效途径,是改善脱贫群众生产生活条件的重要出路。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这就需要大力弘扬脱贫攻坚精神,继续唤起脱贫群众的精气神,一仗接着一仗打,一仗连着一仗赢。要激发他们的奋斗激情,让他们心气更足、干劲更大,把思想统一到接续创造美好幸福生活的认识上来,弄清楚奋斗的价值、意义和有效途径,以只争朝夕、顽强奋斗的勇气继续进取、不断拼搏。要坚决舍弃等、靠、要思想,积极主动作为,立足个人、家庭和村庄发展实际,继续通过他们的辛勤劳动,在劳动中改变自身生活,在勤奋中实现个人价值,确保家庭经济收入持续稳定增长。要加强教育培训力度,不断提高脱贫群众劳动技能,让脱贫群众有一技之长,确保奋斗有目标、有激情、有路径、有收获。

    必须做好结合文章,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日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意见》,明确提出在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要进一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接续推动脱贫地区发展和乡村全面振兴。要深刻认识二者之间的关系,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离不开乡村全面振兴,二者是一个有效衔接、接续推进的关系,关系到构建新发展格局,关系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局和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任务艰巨、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同时,也要弄清楚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深刻内涵,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提供有力支撑。乡村振兴既是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全面振兴,又包含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和组织振兴五个方面,要统筹把握好整体和部分的关系,既要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又要结合五个方面振兴的重点任务有效实施,不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要建立健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长效机制,通过健全完善各项帮扶惠农政策体系、工作体系、制度体系,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推动乡村产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进一步提高,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谱写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

    (作者单位:中共济宁市委讲师团;济宁能源发展集团纪委监察室)

    相关新闻
    济宁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 济宁日报社 联合主办
    鲁ICP备10208553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许可证编号:37120180009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本网举报电话:0537-2343210 举报邮箱:jnrbs@163.com
    济宁报业传媒集团有限公司 东方圣城网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Copyright © 2020 www.jn001.com 联系电话:18605373500
    鲁公网安备 3708020200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