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济宁高新区民政工作人员走访慰问留守老人,为老人发放救助物资。■记者 陈硕 摄
“感谢民政办,感谢社区,帮我解了燃眉之急。”近日,53岁的任城区阜桥街道居民赵女士再次收到了“济时救”临时救助金1500元,对上门的民政办工作人员连声致谢。
原来,赵女士丈夫早年去世,女儿出嫁。去年6月她被查出患有宫颈癌,生活陷入了困境。社区低保专管员李大军在了解到她患病的情况后,第一时间上报街道民政办,街道民政办根据她的困难情形及时给予她临时救助金3000元。
事实上,像赵女士这样享受政府即时救助的困难群众不在少数,市民政局紧贴联系群众最紧密、服务群众最直接的工作实际,把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作为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任务,创新打造“济时救”社会救助工作品牌,对困难群众做到及时发现、主动帮办、即时救助,解决好“急难”群众基本生活困难问题,守好民生兜底防线和维护社会稳定底线。
“目前,全市保障城乡低保对象、特困人员、孤困儿童、困难残疾人等各类困难群众33.5万名,累计发放救助金8.6亿元,新纳入低保2509人、特困人员591人;为3916名困难群众发放临时救助金810万元;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走访慰问困难群众和党员1.2万人次,发放走访慰问物资87.3万元。” 市民政局社会救助科科长焦蓉霞告诉记者。
推进“三个转变” 打造主动发现、即时救助的救助模式
市民政局把党史学习教育与用心用情为困难群众办实事解难题紧密结合,在转变救助理念、救助范围和救助方式上下功夫,形成“主动告知、主动发现、快速响应、即时救助、跟踪转介”的救助闭环,让困难群众受助更为及时。
转变救助理念,从原来依申请救助模式转变为主动发现和帮办代办,充分发挥村(社区)基层力量及志愿服务队的作用,通过走村串户,对困难群众随时发现、及时介入、即时救助,更加突出主动性。任城区委托第三方机构对城乡低保对象、特困人员开展入户调查,在城市社区配备低保专管员50余人;鱼台县发挥党建引领作用,按照每人包保户数不超过20户的要求,筛选城市居民小区单元长、楼长和农村党员干部包户巷长、联户长,打通基层治理的“神经末梢”。梁山、微山、鱼台采取“县买乡用”做法,年均出资100至120万元,为每个乡镇(街道)配备至少1名工作人员,加强救助力量。
转变救助范围,由小变大、由窄变宽,从低保、特困人员及孤困儿童、困难残疾人等民政传统救助帮扶对象,扩大至低收入人口和因遭遇意外事件、突发重大疾病等原因导致基本生活出现困难的其他群众,突出困难群体覆盖面。
转变救助方式,由传统的物质救助向“物质+服务”转变,因户施策、精准救助,困难群众可单独或联合享受专项救助、临时救助和基本生活救助;同时,引导社会组织和社工专业力量积极参与救助工作,在每个乡镇(街道)设立社会工作站,每个村(居)配备社会救助协理员,成立村级社会救助志愿服务队,延伸救助触角,配合做好入户调查、及时发现、即时救助等工作,摸清困难群众底数,突出救助参与的广泛性。
聚焦“三类人群” 构建分层分类、量体裁衣的救助机制
市民政局把党史学习教育激发出的热情转化为做好社会救助工作的干劲,全范围精准甄别救助对象,根据群众困难程度和致困原因,将即时救助对象划分为三个层面,突出分层分类救助。一是低保、特困人员及孤儿、重点困境儿童、享受“两项补贴”的困难残疾人等救助帮扶对象;二是低收入人群,即家庭人均收入低于低保标准两倍、且财产状况符合相关规定的低保边缘家庭;三是因遭遇各种意外事件或突发重大疾病等原因导致基本生活出现困难的其他人员。针对三类救助人群的特点,不断拓宽完善救助方式,根据困难情形和群众诉求,将救助方式分为专项救助、临时救助、基本生活救助和帮扶服务四种。先由各相关救助职能部门给予医疗、教育、住房、就业、救灾、康复、司法等专项救助;给予专项救助后,因家庭支出过大或收入锐减,基本生活仍然困难的,再由民政部门给予临时救助;对给予临时救助后符合低保、特困人员、孤困儿童及残疾人“两项补贴”条件的,由民政部门按规定程序纳入相应救助保障范围;积极推进社会救助“物质+服务”,引导支持社会组织和社工专业力量,为救助对象提供心理疏导、精神慰藉、资源链接、能力提升、社会融入等服务。
实施“三项改革” 打通智慧快捷、方便可及的救助渠道
办实事、开新局,市民政局坚持问题导向和群众需求导向,用攻坚克难精神,着力深化政务服务改革便民利民办实事,简化审核审批程序,打通救助信息壁垒,实现让信息多跑路、群众少跑腿。
深化社会救助“放管服”改革。将低保、特困供养等审核确认权限全部下放到乡镇(街道),对符合相关救助条件的,乡镇(街道)20个工作日内完成审批。实施特事特办、急事急办、容缺办理,对急难情况,24小时内先行救助,对情况特别紧急的,2小时内先行救助,事后补充材料。优化办理流程,最大限度简化审核确认所需证明材料,能够通过信息共享获取的,不再要求申请人提供;能够网上填写的,不再要求提供纸质材料。推行限时办结、首问负责等制度,持续提高救助办理效率。
规范提升救助信息核对机制。横向对接12个部门31项救助事项,受理群众申请后直接转介至相关救助职能部门办理;与公安、人社等9个部门的16项数据源实现对接,申请对象的车辆、房产、社会保险缴纳及工商登记等信息 “一键查询比对”;纵向实现省市县乡四级互联互通,有效提高社会救助信息化水平。
创新实施“诚信救助”制度。推广曲阜市“儒乡曲阜、诚信救助”工作经验,率先以部门规范性文件形式出台《济宁市社会救助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办法(试行)》,推进实施“造血式”救助帮扶,大力营造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社会救助信用环境。(记者 张帆)
记者感言:党史学习教育开展得如何,群众最有发言权。市民政局深怀爱民之心、恪守为民之责,创新打造“济时救”社会救助工作品牌,解决好“急难”群众基本生活困难问题,守好了民生兜底防线和维护社会稳定底线。相信一次次细致入微的关爱呵护,一次次落地有声的及时救助,可以让困难群众切身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和温暖的力量,也以群众口碑检验了党史学习教育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