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热点大图
  • 头条
  • 今日关注
  • 济宁城事
  • 25楼会客厅
  • 时政要闻
  • 今日热点
  • 济宁经济
  • 视听济宁
  • 图说济宁
  • 文化周末
  • 民生新闻
  • 公安交警
  • 今日时评
  • 健康生活
  • 本网独家
  • 精彩专题
  • 本网出品
  • 数字报
  • 县区之窗
  • 今日关注
  • 济宁城事
  • 时政要闻
  • 县区之窗
  • 济宁经济
  • F25客厅
  • 今日热点
  • 视听济宁
  • 央媒看济
  • 本网独家
  • 今日时评
  • 精彩专题
  • 房产 车市
  • 文化周末
  • 财经 旅游
  • 圣地摄影
  • 通讯员
  • 济宁论坛
  • 数字报
  • 掌上济宁
主页 > 文化周末 >
一群孩子学着前辈的样子
张颖
2021-08-01 来源:掌上济宁
  • 作者:编辑:张正婕
  • 凡大医治病,必当无欲无求,誓愿普者救含灵之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

    ——孙思邈(唐)

    终于鼓起勇气走进电影院,看了最新电影《中国医生》。这部电影不仅是当红电影,也将成为中国发展历程中重要时代的经典印记。

    《中国医生》根据 2020 年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真实事件改编,讲述了全国各地的医护工作者,在这场浩大战役中挺身而出、争分夺秒,不顾个人安危,在武汉守护生命安全的震撼故事。他们勇于坚守,成为阻挡疫情的一道防线。

    我的婆婆和丈夫都是济宁的医护人员,身处医者之家,深知一线医护人员的不容易。

    十七年前,也是中国人民团结一心抗击“非典”的一年。丈夫还在上高中二年级。凌晨,婆婆那部专线小灵通响起刺耳的铃声,通知有一例基本确诊的疑似患者需要转来。

    这个消息带来的,不只是出现患者那么简单,而是一旦有患者进入病区,医护人员必须等到疫情结束才能解除隔离。这就意味着,婆婆要和家人分开了,也许很快,也许很久。

    那天凌晨,她从儿子房间走过,就说了一句“好好睡觉,好好学习,别担心”。就这么简单的几个字,听的过程感觉好漫长啊,感觉瞬间把一辈子的事都想了,甚至比之后等待疫情解除的时间还要漫长。 还好,一切的一切都在那时结束了,全国人民都记住了众志成城,记住了小汤山,记住了那段岁月。而对于家人来说,记住的却只有那一句话的离别。

    转眼十七年了,仿佛一个轮回,梦魇又再次出现了,当年的高中生代替了婆婆的位置,来到了急诊第一线。时光好像一下子回到了那个时候,恐慌、迷茫、守望……而当医者挺身而出的时候,总能用身躯和心灵给人们带来慰藉。

    武汉的医务工作者们,喊出了“不计报酬,不畏生死”的口号。可在对于“非典”还存有记忆的我们,这句话还有后半句——不怕离别。

    生死,只关乎当事者;而离别,牵动的是身边的那些心灵。作为一线人员,更能感受这句话的伟大,还医者背后的家人的不平凡。

    机缘巧合,我也成为济宁医院的一名行政人员。每天面对的是生离死别,该有多么强大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坚毅的意识,支撑着身体和心灵疲惫带来的冲击。

    身边有的是刚工作不久的孩子,有的是干了一辈子的老专家。在这里无论年龄,年轻的晚辈学着前辈的样子,为医疗事业奉献着自己的一份力量,与病魔抗争的旗帜被传递。

    中国人的毅力,中国人的斗志,中国人民的团结一致,让这个国家更加的骄傲、自豪着。中国的医生不惧生死吗?他们也是父亲、母亲、儿子、女儿、丈夫、妻子,他们也有血有肉,他们不是神,他们也是普通人,需要吃饭、喝水、休息。他们所谓的“不怕”, 是因为他们知道,在自己的身边,有那么多需要照顾、需要帮助、需要救助的人。有我们在,他们踏实,他们会平安。

    “哪有什么白衣天使,不过是一群孩子换了一身衣服,学着前辈的样子,治病救人,和死神搏斗罢了”。(苗青  摄影)

    相关新闻
    济宁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 济宁日报社 联合主办
    鲁ICP备10208553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许可证编号:37120180009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本网举报电话:0537-2343210 举报邮箱:jnrbs@163.com
    济宁报业传媒集团有限公司 东方圣城网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Copyright © 2020 www.jn001.com 联系电话:18605373500
    鲁公网安备 3708020200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