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9日上午10时,记者从有关部门了解到,中心城区10处深度较大积水点已被排除,城区所有立交桥涵重新畅通,各主要道路恢复正常,交通井然有序。7月29日下午17时,市防汛抗旱指挥部宣布,解除防汛台风I级预警(红色)。
市市政工程处设施管理所副所长于宏伟终于可以长舒一口气,他和他的战友们已经连续奋战一天一夜,终于可以短暂休息一阵。“暴雨如期而至,我们已经在防汛第一线战斗了整整一个昼夜,队员们累了就在泵车上休息一会儿,饿了就泡一杯方便面,在泵车上吃。”于宏伟一脸疲惫。
台风“烟花”影响我市以来,市城市防汛抗旱指挥部迅速启动应急防御机制,中心城区城市管理部门组织市政、园林、环卫、城管执法等防汛人员奋战城市防汛第一线,全力开展防汛排水工作。中心城区共组织1600人的抢险队伍,其中400人的抢险突击队,48台强排设备,昼夜奋战,奋力确保中心城区安全度汛。
台风如期而至,暴雨强袭济宁。根据城市防汛风险点(段)分布图,市城防指将48台应急强排泵车部署在易积水区域,安排专人值守,城市管理部门针对中心城区20个易积水区域和10座桥涵,逐一拉出责任清单,明确责任人和排涝装备,对危险路段、危险部位实行24小时巡察值守,针对暴雨造成的短时间积水情况,应急排水,并利用爆闪灯、警戒带加强对人员、车辆出行的安全警示工作,保障积水在较短时间内排除。市城市管理局市政设施科副科长李广存告诉记者,中心城区防汛实行网格化管理,分解到83个网格,其中市直管区域分解为28个责任段,落实防汛物资人员设施,加强值班值守,确保指挥信息及时传达。
28日晚九点,降雨持续,在城区第十二中学门口,出现积水状况。市政工作人员冒雨在这里设置了警示标志,提醒过往车辆和行人注意路面积水,安全通行,并启动强排泵车,通过水带将路面积水及时排到附近排水管网。市市政园林养护中心副主任陈星华告诉记者,红星路十二中门口的积水在这一次降水中比较明显,六点钟左右的时候,积水基本上达到了十厘米以上,影响了交通,我们来到现场以后,对这个地方进行了分析,主要是因为红星路管道建设比较久远了,管径比较小 排水效率低,我们就拉来一台一小时能排500立方水的泵车进行强排。
强降雨期间,中心城区出现10处深度较大积水点,上千名强排突击队员一刻不停,连夜紧张强排。市城市管理局组织了400人的抢险突击队连同各区组织的队伍共1200人组织抢险排水,27座强排泵站连同48台移动强排泵车,分秒不停强排积水。
另外,市城市管理综合执法支队组织执法队员到包保路段开展巡查,对门店招牌、各类广告牌匾等设施进行细致排查,发现安全隐患和险情及时督促业主单位或现场进行处置。同时对辖区低洼地段、易涝点摸底排查,强降雨期间采取掀雨水井箅(盖)等措施,及时清理路面垃圾,发现安全隐患立即上报,联合有关部门共同处置。市渣土办按照市城市管理要求启动应急机制,所有人员进入战时状态,随时待命。根据地域情况组织渣土运输企业组建应急救援队伍,在城东、城南、城西各准备四支救援车队,每车队10辆重型自卸货车,一台大型装载机,驾驶员和车辆集结完毕,随时可以投入抢险救援。
7月29日7时50分,市城市防汛抗旱指挥部解除红色汛情预警(Ⅰ级)应急响应。市政部门对积水区域进行系统排查,查清管网排水不畅原因和问题症结,城区环卫部门组织广大环卫工人,采用“人机结合”、相互协作的方式,及时清理路面积水和下水口周边被雨水冲积的泥沙、垃圾,园林部门排查清理倒伏树木、树枝,执法部门正在协助恢复正常城市秩序,确保城市运行安全和人民生产生活不受少受影响。上午10时,10处深度较大积水点已恢复正常,中心城区10座立交桥涵,强降雨期间除高新区同济路立交、主城区荷花路立交影响交通外,其它立交桥涵通行正常,截至上午10点,城区所有立交桥涵畅通。
(记者 刘传伏 通讯员 苏建刚 李广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