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济绣
掌上济宁讯(记者 杨柳 李凤鸾)万里奇缘!隔壁展位偶遇老友
在英吉沙县土陶村进行非遗文化展演当天,济宁刺绣代表性传承人葛广萍早早来到了展位前布置。在土陶村62号大门两边的两个展位中,右边的是济宁刺绣,左边的是新疆刺绣。葛广萍布置展位时,旁边的新疆刺绣展位还没有人,随着展位布置完成,陆续有人来到展位前了解济绣。葛广萍赶紧拿出准备好的材料包,现场教几位小朋友做荷包。
在现场教学的过程中,隔壁展位的新疆刺绣有人开始布置展位。葛广萍耐心地教完荷包的制作方法后,向隔壁的展位望去,“隔壁展位上那位戴着口罩,穿着红色连衣裙的女士瞬间吸引了我的注意,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葛广萍说,她忍不住走上前打招呼,说话间,那位身穿红色连衣裙的女士摘下了口罩,一张熟悉的面容露了出来,“呀,这不是祖农老师嘛,真没想到在这里碰到了!”话音落下,两个人不由自主地张开双臂相拥在一起。
原来,2018年,葛广萍曾在石河子参加国家艺术基金项目新疆少数民族刺绣及衍生品设计的培训,与来自全国各地的刺绣同仁们共同学习,相互交流。身穿红色连衣裙出现在新疆刺绣展位前的,正是葛广萍参加培训时新疆少数民族刺绣及衍生品设计班的老同学、老大姐麦力也木·祖农。布置好展位的麦力也木·祖农来到济绣展位,也加入到了学习制做荷包的队伍中,之后,麦力也木·祖农将新绣的十字绣抱枕送给了葛广萍,葛广萍立马回赠了济绣石榴花图案的纯手工口金包、十多份材料包。葛广萍告诉记者,世界很大,那次培训分别后她们都以为此后难以相见,但世界似乎又很小,让她们再次在新疆相遇,这其中的缘分,一定包含着援疆缘,也包含着此次运河非遗南疆行之缘。
糖画吸引了不少小朋友
备货整箱!糖画面塑争抢一空
在济宁——英吉沙非遗文化展演中,不管是进村庄、进公园、进社区,还是进学校,糖画和面塑绝对算得上是人气最火爆的两个展位。“这个糖画多少钱一个?”15岁的古丽皮娅·洁力力站在非遗保护协会成员高盼盼的糖画展位前看了一阵子,终于鼓足勇气上前询问,看着这位可爱漂亮的新疆姑娘,高盼盼立马拿过一个做好的蝴蝶糖画递过去,一边回答着,“不要钱,这个送给你。”伸出手接过蝴蝶糖画,古丽皮娅·洁力力激动地说,“谢谢您,您真厉害,画的这些小刀、蝴蝶、兔子都很可爱!”拿着蝴蝶糖画,小姑娘舍不得吃,把糖画举在脸旁,拿出手机先自拍了一张。而在一旁的面塑展位边,非遗传承人陈庆榜正在教小朋友制做小绵羊,只见他耐心地讲解着每一步的手法,几位小朋友都聚精会神地学习着,直到制做完成,小朋友的脸上都洋溢着满足的笑容。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高盼盼和陈庆榜两人是夫妻,为了此次运河非遗南疆行,他们夫妻二人做足了准备。“糖画和面塑都很受小朋友喜欢,这次来英吉沙,我们俩都准备了充足的材料,我在家提前三四天熬了大概能做三四百个糖画的糖,面塑的材料也备足了一整个行李箱。”高盼盼笑着告诉记者,在英吉沙非遗展演的每一站,糖画和面塑都很受欢迎,在英吉沙土陶村展演的当天,两个摊位前的小朋友都自觉排起了队,她免费送出近200个糖画,现场制做的面塑也有100多个。
拜师学画
现场收徒!手把手播种梦想
在英吉沙镇和谐社区的展演中,中国画、剪纸、糖画、面塑等非遗项目吸引了众多居民,其中,15岁的阿卜杜沙拉木·阿卜杜瓦依提站在非遗传承人唐成凯的展位前,表现出极大兴趣。
面对沉默寡言的小伙子,唐老师没有过多说教,递给他一张宣纸和笔,轻声说:“水墨纸笔和颜料就像一群好朋友,一幅优秀的作品需要它们合作完成。”唐老师握着阿卜杜沙拉木的手,耐心地告诉他运笔、用色,如何印、染、压。嘈杂的人群并未影响师徒二人的授受相长,最终共同完成了作品《甜》。这是阿卜杜沙拉木给这幅画起的名字,并礼貌地邀请唐老师签上了自己的名字,他说回家后挂到墙上,以后有机会去山东再拜师学艺。
“今天第一次接触非遗文化的中国画,我画了最喜欢吃的西瓜。唐老师特别善良,也有耐心。我要好好学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把它传承下去。”阿卜杜沙拉木说。
人物专访
盛利:愿做非遗文化的划桨人
“非遗文化的范围非常宽泛,不仅包括传统的民间习俗、民间祭祀、民间歌舞,还包括民间的各种劳动知识、生产技能等,它是无形的物质文化,对于这些非物质性质的文化遗产,该如何保护,如何让它们继续存活,是在新时代遇到的新问题。”济宁市任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会长、山东宣阜巷文化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盛利说,很多传统的手工技艺都是口口相传的,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化水平的提升,不少传统手艺人因生存问题,致使传统技艺失传。
“对于非遗文化来说,保护不仅仅是目的,重要的是要继续存活,不仅传统技艺能继续存活,手艺人也能继续存活。”盛利表示,每位保持初心、坚持非遗文化传承的人,都称得上是非遗文化的划桨人,他也愿做非遗文化的划桨人,为非遗文化的发展贡献力量。为了更好地发展、传承非遗文化,他们采用基地+协会+公司的方式,加强对手艺人的保护,抱团合力发展,通过一些文化交流活动提升市场对非遗文化的认可度,再通过非遗文化进社区、进学校等活动,提升公众的参与度。“要让民众认识到自己的家乡有许多值得自己热爱和保护的文化传统,在非遗文化的传承上,不仅需要老手艺人的回忆、口述与演示,还需要有文化的年轻人参与其中,这样传统文化才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并为非遗文化的发展带来新的推动力。”盛利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