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塑作品深受小朋友喜爱
捐赠剪纸非遗作品
葫芦雕刻艺术
掌上济宁讯(记者 李凤鸾 杨柳)7月10日至12日,“杏”好有你 济宁——英吉沙非遗文化展演在英吉沙县举行。“用非遗点亮古丝绸之路”大运河非遗南疆行团队连续三天进行了四场展演,分别走进了芒辛镇土陶村、绿地公园、和谐社区、县实验小学,场场人气爆满,深受当地群众和游客们的喜爱。
在芒辛镇土陶村活动现场非物质文化遗产展位处,剪纸、刺绣、糖画、面塑、书画、葫芦烙画、葫芦雕刻、小铜唢呐等济宁8位非遗传承人精湛的技艺和作品受到众多关注。另一边,英吉沙县传统模制法土陶烧制技艺、刺绣技艺、模戳印花布等非遗项目的展演同样吸引了网红达人、各地游客驻足打卡。舞台上,非遗传承人孟令强带来的小铜唢呐《百鸟朝凤》引来阵阵掌声,英吉沙非遗项目《顶碗舞》《木勺舞》《家庭麦西热甫》、达瓦孜表演等精彩纷呈的文艺节目更是给予现场观众和游客一场丰富的视听盛宴。
“看了英吉沙、济宁两地非遗项目的展演,我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祖国各地藏龙卧虎,深埋在市井当中的传承人个个身怀绝技,能将看似不起眼的泥土、葫芦变成生活必需品、收藏品,这样的观赏和体验堪比魔术表演,用‘神奇’二字来概括最为贴切。”上海游客张先生说。
在济宁剪纸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济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协会办公室主任李占恒的展位前,四场展演场场人气爆棚,围观群众睁着眼睛静静等待,是什么魔力让一把剪刀和一张红色宣纸“活”了起来?一双巧手是怎样把它们变成了形态可掬的熊猫、喜气洋洋的窗花,亦或是一座巍峨的宝塔?“光是看和听,他们感受不到剪纸真正的魅力。通过让当地的朋友现场裁剪一个小作品,特别是青少年亲手体验剪纸艺术,亲身了解非遗文化,才能深刻体会到文化传承的意义。”李占恒说。此次大运河非遗南疆行活动很有意义,不仅增进了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还充分感受到当地人们的热情和好客。
英吉沙县是济宁市对口支援县,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南部,是古代陆地丝绸之路的驿站,南疆八大重镇之一,现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39项,其中,英吉沙小刀、达瓦孜项目享誉全球。今年,济宁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援疆工作,聚焦产业援疆、民生援疆、人才援疆、文化润疆,集中物力财力,加大援助力度,有力推动了援疆工作取得新成绩。此次济宁——英吉沙非遗文化展演活动充分展示了山东省优秀传统文化和非遗文化的保护成果,通过架起文化互动的桥梁,促进两地文化交流,让更多的人参与进来,推动落实文化润疆工程。
新闻1+1
捐赠非遗作品 增进两地交流
非遗文化展演期间,在济宁援疆指挥部的引领下,市文化馆和非遗传承人开展了助力乡村振兴——鲁英非遗文化交流暨作品捐赠活动,向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维吾尔族传统模制法土陶烧制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阿卜杜热合曼·买买提明赠送了葫芦烙画《花开富贵》。来自济宁的非遗传承人们还向英吉沙县文化馆、和谐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县实验小学分别捐赠了剪纸《毛主席像·沁园春雪》《繁荣富强》《先师孔子行教像》、葫芦烙画《卧虎》、面塑《孔子像》等非遗作品。
近年来,济宁援疆指挥部深度开发特色资源、培育本地特色产业、培养创业致富带头人。投入援疆资金,深度开发达瓦孜文化、土陶文化、小刀文化等特色非遗文化,实施了土陶村乡村振兴文化旅游示范项目、达瓦孜文化传承保护项目等文化引领项目,打造南湖旅游度假区、小刀博物馆等文化旅游示范点。组织英吉沙县文旅考察团参加国际孔子文化节、开展系列文化交流活动,繁荣了文化市场,带动了旅游及相关产业人员就业增收。
济宁援疆指挥部党委书记、指挥孙希忠表示,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也是推动新时代援疆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年。“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援疆工作意义重大,我们将认真落实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精神,按照山东省委、省政府和济宁市委、市政府部署要求,举全市之力、尽济宁所能,坚持全面援疆、精准援疆、长期援疆,推动援疆工作取得新的更大成效。”
“我市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始终遵循‘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扎实推进非遗保护、传承和发展,并取得一定成效。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不在一朝一夕,做好当下,进一步加强群众对其的正确认识、保护和利用,让非遗在人类文明中薪火相传是我们共同的责任和义务。”市文化馆副馆长樊云松告诉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