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市委宣传部召开“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济宁市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文化旅游专场。近年来,市文旅局坚持宜融则融、能融尽融、以文促旅、以旅彰文,抢抓机遇、主动担当,探索“五融五合”模式,着力打造全省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新高地。
在传承创新上“融”,“合”出文旅“新品牌”
近年来,我市深入推进优秀传统文化“两创”,在全省率先探索推行“图书馆+书院”、乡村儒学讲堂等模式,建成尼山书院13处、达标“儒学讲堂”3016处,累计开展儒学活动48000余场,服务群众280余万人次。
深入打造研学旅游产业集群,入选山东省首批现代优势产业集群、全省“十强”产业集群并获1050万元奖励,培育国家、省级、市级研学旅游示范基地52家,全省研学旅游现场推进会在我市召开。研学产品《去圣地,寻找中国人的精神密码》是全省唯一一个入选文旅部评选的“港澳青少年内地游学推荐产品”。
深入推动非遗融入当代生活,邹城市设立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展示研究中心齐鲁(邹城)展示基地,是全国唯一县级基地。阴阳板、梅花拳两个非遗项目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数量居全省第一,我市国家级、省级、市级非遗项目数分别达19项、83项、283项。7件作品入选山东省最具代表性非遗文化产品名单,数量居全省第一。
在资源开发上“融”,“合”出文旅“新引擎”
文物保护利用方面,我市连续多年争取文物保护资金数量位居全省第一。曲阜鲁国故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纲要,曲阜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示范区等两个重大项目纳入国家“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均为全省唯一。大运河河道总督府遗址保护展示工程等3个项目获国家大运河文化公园立项,数量居全省第一。
重大项目建设强力推进。充分挖掘利用我市文化资源独特优势,签约了复兴之路文化科技项目、十里画廊等一批牵动型文旅项目,规划了河道总督府遗址博物馆、“运河记忆”文化街区等文旅项目,开通了运河水上旅游线路,建成了尼山圣境、孔子博物馆、文化中心,6个文旅项目入选2021年省重大项目,入选数量居全省各地市第1位;13个文旅项目纳入全市重点产业项目库,投资总额位居全市“十强”产业第一位。
在公共服务上“融”,“合”出文旅“新路径”
我市高标准建成全省一流、全国超前的市文化中心(市图书馆、市文化馆、市博物馆、市美术馆)、市杂技城“四馆一城”、济宁大剧院。“四馆一城”运营以来开展文化惠民活动1500余场,接待市民突破350万人次,580余个省内外考察团前来参观学习,成为我市文化惠民新高地、城市地标新形象。
全景式展现济宁革命军事斗争历史的综合性博物馆——革命军事馆正式开馆运营。建成国家一级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17处,镇(街)综合文化站、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覆盖率均达100%,五年累计开展群众文化活动11万余场、“送戏下乡”3.5万余场、放映农村公益电影25万余场,“戏曲进校园”累计演出1400余场。2020年,文体生活群众满意度跃居全省第6位。曲阜市入选“2021中国文化建设百佳县市”,位居全省第一、全国第七位。
在精品创作上“融”,“合”出文旅“新空间”
目前,全市国有文艺院团达13家,数量居全省第一。累计有21个项目被国家艺术基金立项,立项数量连续多年居全国地级市首位。打造的《圣水河的月亮》获文华奖“优秀剧目奖”以及编剧、优秀表演奖两项单项奖,《孔子试徒》等4件作品获群星奖。《梦回三迁路》《捷克棒》入选中国儿童戏剧节、全国杂技展演,获优秀剧(节)目奖,全国首部抗疫主题儿童剧《等你回家》成功立上舞台。5月5日,我市原创杂技滑稽作品《岁月》获全国杂技最高奖“金菊奖”,成为全省唯一,填补山东省23年空白。
在刚刚闭幕的第十二届山东文化艺术节上,我市两部大型剧目、两部小型剧目入选新创作优秀剧目评比展演,10件作品参加群众优秀新创文艺作品汇演,最终《梦圆黄河滩》斩获山东文化艺术“优秀剧目”奖;4件作品荣获群众艺术优秀作品奖,数量居全省第一。
同时,在对外交流上“融”,“合”出文旅“新形象”。我市9条红色旅游线路入选山东省百条红色旅游线路,10件旅游产品入选全省“六好”优质旅游产品(境外评选、全省共评出六大类60件),数量居全省第一。(记者 刘伟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