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才造士,为国之本。”贯彻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建设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干部队伍是关键,重点是要做好干部培育、选拔、管理、使用工作。近年来,我市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等重要指示精神,结合实际深入贯彻落实全国党政领导班子建设规划纲要和省实施意见,坚持20字好干部标准,以“六个标尺”评价衡量干部,进一步树牢“三个导向”,着力打造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干部队伍。在2020年省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考核中,我市“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情况”定性指标被评为“好”等次。
抓统筹谋划
提高干部工作的前瞻性、系统性
长远有规划。加强顶层设计和系统思维,研究制定全市党政领导班子建设和年轻干部配备提升总体规划,提出“四管十二条”抓干部宏观管理的有效举措,明确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的总体要求、时间进度等,对调研、分析、规划制定实施作出了规定,用制度来保障规划的科学性、有效性,获得省委组织部通报表扬,健全机制加强干部宏观管理的做法被《山东组工信息》刊发。
年度有计划。制定实施领导班子建设和年轻干部工作年度计划,提出领导班子配备年度目标,细化选育管用具体工作措施,科学谋划和推进领导班子建设和年轻干部工作。适时更新核心业务专业和急需紧缺专业两个目录,指导用编进人和选人用人。广大组织人事干部普遍反映,现在干部工作有规划计划,更有章法了,用编进人、选人用人思路更清楚了。
落实有保障。把落实干部规划计划作为重要政治责任,加强督查指导,压实党委(党组)主体责任,采取巡察、选人用人专项检查、通报等形式推进统筹落实。日常工作中,组织部相关责任科室和市直相关责任部门单位会同各级各单位加强统筹协调,凝聚工作合力。
抓选人用人
优化领导班子结构和功能
严把政治标准。始终严把政治首关,出台《关于在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突出政治标准的实施意见(试行)》,加强干部政治素质考察,建立干部政治素质档案,落实中央和省委、市委关于干部政治素质的要求,强化选人用人政治把关,将干部政治素质档案运用在干部选拔任用、日常管理和培养锻炼中。
抓好干部调研。把功夫下在平时,常态化开展干部调研,详细深入地掌握干部的现实表现,真正把“想干事、能干事、不出事”的优秀干部识别出来,对表现一般或相对较弱的干部也重点关注,同时,对年轻干部、女干部、少数民族干部、党外干部进行调研推荐。
优化班子结构。在坚持事业为上、人岗相适的基础上,坚持老中青相结合的梯次配备,用好各年龄段干部。根据不同类型领导班子职责任务,选配具有专业能力、专业精神的干部,使领导班子形成搭配合理、优势互补的专业结构。合理配备女干部、少数民族干部和党外干部。
抓能力培养
提高干部队伍战斗力、执行力
加强思想淬炼。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摆在干部教育培训最突出的位置,4个案例入选全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改革攻坚案例”。依托济宁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资源富集优势,倾力打造了济宁干部政德教育基地,教育干部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深化党史学习教育,将党史学习教育列入市县党校教学内容,举办1期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专题读书班、2期市委党史学习教育专题学习班,培训干部1581人,实现对县处级干部培训全覆盖。
加强政治历练。实施“一把手”政治能力提升工程,优先选派市直部门“一把手”和县(市、区)党政正职参加省级以上调训。常态化举办乡镇(街道)党(工)委书记示范培训班,实现乡镇(街道)党(工)委书记培训全覆盖。创新实施民意“5”来听行动,市级领导同志带头下沉基层,市直部门单位、县(市、区)主要负责同志均担任民情书记服务队负责人,在一线联系服务群众。某小区因下雨积水电梯停用,“没想到民情书记今天主动登门,带领维修人员,很快就把电梯修好了”,住5楼的李大爷激动地说。“产品价格一直上不去”,某企业向民情书记反映产品老化、竞争力不强,民情书记通过院地合作促成该企业与科研院所精准对接,解决了技术更新难题。变“群众上访”为“主动服务”,搭建起党群干群的“连心桥”。
加强专业训练。实施提升领导干部八项本领、七种能力“八七工程”培训计划,谋划举办“践行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风险防范专业化能力提升”“聚力突破强市建设、推动高质量发展”“新时代干部政治素养、专业能力提升工程”4大系列69期专题培训班。已在浙江大学、上海大学等国内一流高校先后举办“完善城市基础设施提高综合承载能力专题培训班”等高端班次,以及在市委党校、济宁干部政德教育学院举办各类培训班次21期,培训干部2544人次。县级层面举办各类培训班次149期,培训干部2.53万人次。
加强实践锻炼。一是“沉下去”,做好“万名干部下基层”工作,全市共选派830余名干部,组成82个服务队,助力乡村振兴、企业发展;选派2批干部共150人次到疫情防控一线、2批干部共120人次到安全生产一线实践锻炼。二是“走出去”,2019年以来,选送8名优秀年轻干部到国家部委、中央金融机构(企业)及发达地区等挂职学习锻炼;选派86名优秀年轻干部到上海、杭州等发达地区学习锻炼。三是“上一线”,注重在指挥部一线锻炼干部,集中抽调230余名优秀年轻业务骨干,到挂图作战指挥部、项目建设一线经风雨、长才干。党旗在一线飘扬,干部在一线奋战,一批批“党员突击队”“青年尖刀班”以昂扬的斗志创造了“内环高架速度”、文化中心“全球瞩目建筑品牌”等一批高质量发展的经典案例。济宁市“干部一线培养机制”被《山东组织工作》《中国组织人事报》刊发。
抓严管厚爱
提振干部队伍的精气神
加强正向激励。完善考核评价体系,充分发挥考核激励奖惩作用,压实工作责任,用好考核结果,在全市上下树立起“以发展论英雄、以实绩论英雄、以结果论英雄”的鲜明导向。印发《关于进一步全面提升干部执行力的实施意见》,全面激励干部攻坚克难。印发了《关于激励干部担当作为和严惩诬告陷害行为的若干措施(试行)》,推出匡扶正气、激浊扬清、激励担当的15条硬措施。出台《关于做好受问责党员干部教育管理和关心关爱的工作办法(试行)》,公正对待、客观评价被问责干部。
强化监督管理。坚持从严治吏,强化政治监督、履职监督、选人用人监督和日常管理监督。制定《关于对市管干部进行提醒、函询和诫勉的办法》,精准用好提醒函询诫勉手段,抓早抓小,防微杜渐。完善用好干部执行力和实绩档案,全面记录领导班子领导干部政治表现、日常工作、承担重要任务等情况,加强领导干部履职尽责监督,有关经验做法被省委组织部在全省推广。探索建设“干部云”可视化分析研判平台,运用大数据为干部精准“画像”。开展选人用人工作专项检查,深入开展“三超两乱”、“裸官”重点整治、“带病提拔”干部倒查等专项治理工作,严肃查处违规问题。匡正选人用人风气,促进政治生态山清水秀。
抓源头活水
常态化抓好年轻干部工作
常态化引进优秀干部人才。把选调生招录作为补充优秀年轻干部的重要渠道,2017年以来,面向“双一流”高校定向选调80余人。面向博士研究生及“双一流”等高校毕业生实施事业单位“优才计划”,今年累计拿出2389个计划招录急需紧缺人才。市县组织部门按照30%的比例掌握400余名优秀选调生,纳入组织视野重点关注培养。目前,全市有200余名选调生在村锻炼,他们扎根乡村,挥洒青春和汗水,一条条道路新铺就,一座座村庄换新颜,打造了乡村振兴风景线。
常态化保持干部队伍活力。建立年轻干部工作“发现储备、调研分析、培养锻炼、选拔配备、跟踪管理、督导落实”六个常态化机制。对年轻干部配备情况进行监测预警,每批干部调整都进行结构分析,大胆选拔使用经过实践斗争历练的年轻干部,常态化优化各级领导班子年龄结构。实施百名优秀年轻干部人才工程,深入实施“3035”计划,动态储备100名优秀年轻正科级干部人才,适时调整更新,始终保持“一池活水”。
“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百年大党正年轻,十四五规划开启新征程,全市党员干部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接力奋进、担当实干、勇争一流,努力开创争先进位和高质量发展新局面。(通讯员 陈金磊 李冠宇)